七月读书笔记

本月开始会把觉得更有趣的作品往前放,不再是纯粹的日期排序。


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Despre clovni: dictatorul şi artistul)》,诺曼·马内阿(Norman Manea)著,1997年,2005年第二版。章艳译,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

未来某一天写到这本书封腰上的话也许是:“社会主义罗马尼亚一个禁书作家的回忆”。书中内容涵盖了,作者在罗马尼亚作品被审查、个人被喝茶的各种经历;罗马尼亚审查制度的一些描述,比如解散了作为部门的审查机关,表面上结束官方审查,而事实上 是将审查者驻扎到各出版社;还有社会主义的齐奥塞斯库政权倒台后,原体制内作家的变脸;等等。

佛家有个术语叫“宿命通”,讲修成大阿罗汉后拥有的一种神通,可知前后五百世的宿命。马内阿这本书很像文字写就的宿命通,我们读这本书,便知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安·兰德(Ayn Rand)著,1962年《洛杉矶时报》专栏文章合集。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看到了这篇评论——《我不愿与这样的人分享世界》。开始读的时候,多少受了评论的影响。也同意书中大都是煽动性的文字,没有分析论理;加下其中讨论的公共事件,离自己又十万八千里。看到中途,几乎读不下了。直到快速翻到《关于美国主义的问答》这篇,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安·兰德的一个基本思想:“个人主义导致繁荣,集体主义导致罪恶”。《关于美国主义的问答》是关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在政治、社会等方面一个简单的展开。读一读这篇短小的文字,我觉得是从小被集体主义洗脑的我们,了解集体主义可能引发的邪恶,以及进入安·兰德的其他作品(比如《阿特拉斯耸耸肩》),乃至进入奥地利学派的一个不错的起点。

至于那些关于“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的社会福利计划”的评论,看不看两可吧。

“没有个人权利,就根本不可能有公共利益。”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著,1981年。小二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

我不太能读现实主义的作品,尤以俄罗斯那些絮絮叨叨的大书为甚。读那些书时,我经常看着文字,心思却神游了。但简约派的现实主义是个例外,因为大段的留白,需要你时刻调动想象力去跟随故事,根据自己阅读的感觉来补充作者未提到的部分。

所以同为这个月读的弥漫怀疑、绝望的现实主义短篇集,这本《当我们谈论》和莫拉维亚的《不由自主》,我对两者的感受、评价完全不同。

至于具体到卡佛以及这本短篇集,我不能比思郁的这篇评论讲得更多更好了。

“你肯定是很绝望或者怎么了。”


Monster(モンスター)》全18卷,浦沢直樹著,1994-2001年连载。香港文化传信有限公司译本,译者不详。

这是读的第二套浦沢直樹——上一部是《20世纪少年》。时间上看,Monster结束在01年,接着就是20世纪少年的开始。所以两部作品整体感觉上非常类似。很久之前看过一段评价“LOST”的话,大意是说伊“只开门,不关门”。这句话用到浦沢直樹的作品上也相当恰当。

浦沢直樹在通过时空交错、回忆等支线,以虚写、侧记的方式营造主线方面,极有心得。以Monster为例,全篇通过罪犯之口、回忆片段、童话故事共同营造了John这个“王”,能够看破恶的人性、操纵人犯罪的能力。这些虚写加之John美少男的样子,营造出一种非常能打动人的优雅邪恶的意向。而后来者20世纪少年比之Monster,回忆和现实的编织交错更加游刃有余,特别是幼时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成年现实的吻合,让整个故事出现魔幻现实的效果。

然而如果将浦沢直樹故事中幻想与现实比作交织的双螺旋,那么浦沢直樹最弱的部分,就是螺旋尽头,两者连接的一笔。假使浦沢直樹不是一位少年漫画作者,那么他大可以让故事的双螺旋在一个开放的结构下结束——被被单卷走、被白蚁吞没。然而少年漫画的程式,使浦沢直樹的故事必须将幻想、意向落回实地,落回一个正义战胜邪恶、大团圆的结局。这就有了Monster里差强人意的完全自杀,以及20世纪中没头没脑的演唱会……


思维的乐趣》,王小波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我一向很惭愧,因为几乎没读过王小波的作品。当然这不能全怪我。我第一次看他的《青铜时代》,一下子就被薛嵩那盖住龟头的竹篾吸引。可惜那是本图书馆借来的书,看上去大家都对薛嵩的竹篾很感兴趣,所以书页就像草纸一样又黄又脆。另一方面书中的字又非常小,所以每次我刚一聚精会神到那细小的文字,手中书的边角就不由自主地散出一些细粉。最后,趁着书看上去还和之前差不多大小的时候,我赶紧还了。结果就连其中的《万寿寺》都没读完,不要说《红拂夜奔》了。

后来我又尝试从对着电脑屏幕看《黄金时代》,结果王二刚跟陈清扬嘿咻到一起去,我的脖子就受不了了。

这次是我第三次读王小波——正好有人在我这的存书里有这么一本。读完以后的感觉是,王小波真是一个先知。这些10年前的杂文,比如关于文化热的那些,居然可以原封不动的拿来批评当下的事实。然而我再仔细读那些文字,发现其中很多写的一点都不抽象,很多都是针对当时具体事件写的。我操。

不过当我想到,六十多年前的新华社文章也能拿来批评今天的社会时,我不禁又释然了。


不由自主(L’automa)》,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著,1962年。魏怡、吕同六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

读这本书的感觉非常有趣。因为阅读这本书,展现了小学到高中12年意识形态语文教育的威力。实际上,每读完一个短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冷漠的人情关系来解释作品的含义。

比如《苦恼》,明显是通过父亲、母亲、子女之间互相的漠视,撕下资产阶级家庭关系温情脉脉的假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我并不是想说莫拉维亚就是一位意识形态作家(虽然他晚年曾经作为意共的代表被选为欧洲议会议员)。其实他表达的东西,很多人都有表达过——比如同样是这个月读的雷蒙德·卡佛。只是莫名其妙地,很多篇章里一读完开头的人物描写,(小)资产阶级的形象就立刻跃然纸上,结果脑子里的“马列机关”立时启动。

另外这本集子的一个主要题材,冷冰冰的夫妻关系,也不合我现时的胃口。总之我实在不是这本集子的模范读者。


漫画法国——漫话各国历史系列(먼나라 이웃나라:프랑스)》,李元馥 (이원복)著,1987年著,1998年修订。朴惠园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

上学的时候,我的中国史就学了一团浆糊。其中学的相对较好的部分是,“太平天国的失败,表明农民起义不能救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维新变法不能救中国;blahblah……;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虽然我的中国史学得差,但和世界史比起来,它们还真是井井有条,至少我还会背“太平天国……blahblah……”。这一年读书多了,发现世界史的重要性。比如想学学音乐,找了本《听音乐》入门,发现里面也是按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一路分下来的。结果读《听音乐》这本书我一个的收获就是搞清楚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时序关系……

扯远了。读《漫画法国》这本书,是因为一直想了解法国大革命以及第一帝国的起因、经过、结果。花两个小时翻一下这本神似蔡志忠漫画的绘本,正好可以做个起点速成一下,还兼带了解了百年战争、圣女贞德、路易十四和十六。另外书名叫漫画法国,其实作者以法国为明线展开了很多七七八八,比如封建和帝制、集体和个人主义、社会福利制度、日本军国主义等等。轻松明快,通俗易懂,上下班路上或者厕所适合读物。

“其(韩国)有着长期在外国面前抬不起头来的历史。”——原文这地方肯定是中国(通过插图判断)……这都和谐……

注:写完这段之后,又看了同系列的《漫画意大利(먼나라 이웃나라:이탈리아
》。内容集中在古罗马历史,一样轻松有趣。


1Q84 BOOK1(4月-6月)》,村上春樹著,2009年。施小炜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

刚看完1。流畅,技巧成熟,可读性很强,结构和《世界尽头和冷漠仙境》这般相似,只让人怀疑青豆来自天吾的作品。2屯在手里,3也还没出。具体等都读完了来评价才好。

至于翻译,我对林、赖本、施本无好恶。这本书来讲,个人觉得翻译得很流畅,读起来舒服,对一部小说这就可以了。


七月读书笔记》上有2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