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豆瓣在走下坡?

知乎上的一个问题:http://zhi.hu/WhTD

—–

豆瓣的问题在于它太过偏执于“长尾”(1) 和“自发秩序”(2) 了。

如果你仔细看,豆瓣的大部分产品都遵循类似的思路:首先满足用户的“长尾需求”,再想办法把同质用户汇聚成组,最后相同兴趣用户的组内行为可以形成正反馈强化整个系统的运转。当然,具体到实现这个流程的方式还可以再细分,比如利用算法的(FM)或者利用社交网络(小组)来分组;“组”的概念比较弱的(书影音用户利用友邻关系和猜你喜欢形成的“隐性组”)或者形式感非常强的(小组、九点、广场、阿尔法城)。

大体上讲,虽然单个产品各有成败,但沿着这个思路去解决用户的“长尾需求”是没有大问题的。

问题在于豆瓣把这个思路贯彻到了偏执的程度。于是就有了不断重复的广场、部落、阿尔法城这些“自发生长”的理念高于用户实际需求的“玩意”,以及在有热点的垂直领域里也偏去玩草根 provider 和 consumer 的小圈子——读书的征文比赛、音乐人、同城的小型演出票务(可惜没有一个的草根电影人圈子,不然就圆满了)。甚至在运营、推广层面也践行“不运营,自生长”的策略 (3)。

但是如果按照长尾(帕累托)分布不严谨的表述“20/80法则”来看,费了这么大力气满足的可只是20%用户(对长尾里80%事物)的兴趣……

当然这其中有一些美好的假设,比如从长尾中涌现80%人会感兴趣的热门内容。的确,豆瓣里也涌现出了“失恋33天”这样的 case,但是最终把握住这些 case 的可不是“不运营”的豆瓣。至于《长尾理论》里暗示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数量/兴趣曲线会变平缓,整体长尾化”也好像并没发生。

回到问题“为什么感觉豆瓣在走下坡”,“感觉”两个字用在这里很好。豆瓣也没走下坡,书影音评论这看家的东西不还好着。只是这些年早前就不关注长尾而是玩热点的别人家已经把制造热点这个事情玩烂了,现在都去忙移动互联网和穿戴计算了。而豆瓣还在这儿纠结“长尾”和“自生长”纠结了六七年了,自然让人有种不进则退的感觉。

一定要说个原因,大概就是世界不是豆瓣想像的那个样子吧。

1. 长尾年代,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95674/
2. 豆瓣是一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城市,http://www.douban.com/note/12053438/
3. 杨勃:豆瓣社区不运营 用产品来表达,http://tech.163.com/…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