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读书笔记

1月,在做梦和想象的循环里。没有下雪。

去了5个不同的城市,读了5本书,偏严肃。

对了,都是电子版。


请你安静些,好吗?(Will You Please Be Quiet, Please?)》,雷蒙德·卡佛著,小二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

上一次读卡佛大概是 13 年中的事情了。国内出的几本卡佛的集子会有重复的篇目,所以既是新读,又算重读。

之前我会觉得卡佛这样的冰山写法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用留白激发想象来创造美感。但这一次读,我的感受变化了。卡佛那些没有上帝视角的故事里,读者以管窥豹,看到人们相遇、观察、言谈,又隐藏自己,所以他们就猜测、误解、伤害,最后老死不相往来。

冰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孩子,她不是好人。我一见到她就看出来了。你为什么不忘掉她?你为什么不去工作而忘掉她?你为什么就这么不喜欢工作?当年我处在你这种境地时,是工作,白天黑夜的工作,让我忘掉一切的,那会儿正打仗,我在……」


幸福过了头(Too Much Happiness)》,艾丽丝·门罗著,张小意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

不知道读什么的当口,抓了一本门罗。

于是我发现我还是最喜欢纯正的短篇小说。

「你已不在。」


黑犬(Black Dogs)》,伊恩·麦克尤恩著,郭国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写得很传统的麦克尤恩(一点乱伦都没有)。二战后的欧洲精神,神秘和理性化身为一对争论不休的夫妇。

柏林墙倒塌的同时新纳粹在攻击移民;餐厅里旁若无人暴力体罚的家庭教育;集中营纪念馆对苦难意义的消解;流言蜚语娱乐化背后的精神攻击——这些填充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琐碎邪恶的世界。

我们无法一劳永逸地取得胜利。

「一个由各种人间悲痛组成的近乎无穷的集合,一份无边无际的哀伤,被持续不断、毫无消减地分给了芸芸众生。」


怀雨人》,弋舟著,豆瓣阅读电子版,2012年。

8个故事,前4篇讲的是走向毁灭的女性(3篇都是以女性为主角),后面4篇更加注重叙事的变化。

前4篇最喜欢的是《走失于葵花之间》,但其实这几个故事非常像,我猜仅仅是「阿莫」这个名字打动了我,又或者她更像是一个「姐姐/情人」(梅德尔)的角色。

后面4篇大概最喜欢的是《外省书》。

「她已经认同了画面上的这些女人,是的,这就是一个个的阿莫,虽然有着长长的细细的脖子,虽然有着一副木然的表情,虽然溜肩,但是,却哀伤,痛楚,嗯,有着动人的冷漠!」


基督教神学(Th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戴维·福特著,吴周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

我相信我的存在是有目的的(或者我认为相信人类是生化机器的人,内心非常强大),但是我们没法用某个具体的名字来指称「了解或者设计了这个目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我接受自然神论或者泛自然神论的观点。

对于终极问题的追求,应该局限在回答终极问题本身。试图从某个终极问题开始,建立原则和假设,一站式地给出我们面对抉择和道德问题时的答案,只创造安慰剂。这不只针对神学,也针对将非神的「事物」、「原则」宗教化的产品(智性懒惰的产品)——几乎所有的「主义」与「价值」。

世界是矛盾的,因此可以轻易针对某条原则编造一个道德难题,进而动摇原则的根本。而我们只能针对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动用我们的理性和情感,琐碎地过完我们的一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