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巴萨(三)—— “干爹”的诞生

写完这篇发现大概会被人理解成替巴萨狡辩…… 其实我真没这个意思,主要后面再展开篇幅就太长了。看哪天再写写巴萨的原罪吧,如果我还打得起精神的话,因为这个三部曲已经算写完了……

—————————————-

谈完巴萨穆里尼奥的足球,终于可以谈谈最后的敏感话题——欧足联对巴萨的偏袒,或曰“干爹论”。

1. 现行足球裁判制度的结构性不公

只要观察一下欧冠抽签频发的“小概率事件”,大概没人相信欧足联完全不干预欧冠赛事。不过简单把巴萨近年来的“误判获益”完全归功于欧足联的直接操纵,那未免不是一种智力上的懒惰——如果打算操纵比赛,屡次的争议红牌差不多是最糟糕、最低级的方式。

事实上,我以为巴萨在裁判方面获益的原因不比很多同样获益的球队特别,其本质源于现行足球裁判制度的结构性不公。以现代足球的运动速度、场地大小和裁判人数,加之国际足联对录像回放的偏执态度,误判几乎是当今足球比赛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误判进一步导致不公的原因在于,当裁判需要瞬间凭直觉做出判断时,“强队会获胜”这一心理预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裁判——其中“强队”既是名声上的也是当时场面上的——这使得误判的获益方往往是强队,并构成了现行裁判制度对强队的系统性偏袒

另一方面,舆论对这种不公又极度敏感。因为长期看,“强队总是从误判收益”这一问题,很容易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方”产生妄想,并在赛后通过“裁判问题”来平衡球队失利导致的认知失调。比赛双方实力、名望越接近,队伍及其拥趸的认知失调就会越强烈,也就会更激烈地制造出“裁判问题”的舆论。其结果就是,几大联赛每年都不能免俗的“夺冠球队操纵裁判”阴谋论。

巴萨近两年来的遭遇大概是以上模式的集大成者。首先巴萨足球近年来无论在名声还是场面上造成的压迫感,毫无疑问会导致裁判更多的偏斜。另一方面,其史无前例地几乎横扫欧陆各大联赛的争冠集团球队,无疑造就出了数量最多的“受害者”群体。

然而这一切也只是孕育“干爹论”的土壤,企图理解为何这一成分复杂的“受害者”群体团结一致地挥舞起“干爹论”的大旗,我们就必须寻回最初那粒种子——我们必须回到2009年5月7日的斯坦福桥,看看那之前和那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2. 2009年5月7日发生了什么

当两年后“干爹”已经成为一个烂俗词汇,批评者用来支持“干爹论”最有力的论据依然是斯坦福桥的那场比赛。这是巴萨近年来所有争议的比赛中看上去最有阴谋的一场。而在我个人看来,至少这一次,阴谋确实存在。但如果对09年的足坛情势稍作回忆,我们却不难发现当初的阴谋论核心并不指向“干爹”或者“保送巴萨”——09年,“保送巴萨”只是另一个更大“阴谋”的副产品,那时欧足联的首要任务是“打压英超”

自07年上任,普拉蒂尼一直着力于足球世界中的“平等”——这包括足球强国与弱国、大联赛与小联赛、豪门与小球会之间的平等。对于这样一个追求“平等”的普拉蒂尼来说06-07、07-08两个赛季无疑是灾难性的——英超强势崛起,连续两个赛季垄断欧冠半决赛的三个席位,08年的欧冠决赛更成为英超内战。这样的背景下,当英超在08-09赛季再次掌握四分之三的欧冠半决赛席位并且曼联率先进入决赛之后,欧足联显然不能允许决赛再次上演英超内战。

如果真存在阴谋,我想以上就是对09年5月7日奇怪事件最合理的解释。但这个解释中,巴萨不过是一个被利用的角色,一个幸运的获利者,最后又承担起部分代人受过的罪责。5月7号比赛后整体的舆论倾向也反映出这一点——那是一系列为切尔西的鸣冤叫屈以及对赫宁与其背后欧足联的谩骂指责。其中虽然夹杂有对巴萨的批评,但所谓“干爹”的说法更多只是少数人一时的小机灵,绝没有汇集成为一种潮流说法。

然而现实是吊诡的。最终我们发现欧足联在最不恰当的时机介入了比赛,因为那一年(或者精确到5月7号的斯坦福桥)恰恰是足坛情势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3. 那之后,以及干爹的诞生

对于巴萨来说,09年是旧有的小罗、埃托奥、哈维核心解体,哈维、伊涅斯塔、梅西新核心确立的一年。那一年在瓜迪奥拉这个土生土长的拉玛西亚教练的带领下,巴萨完成了新的整合。如果对比09年前后的巴萨,我们会发现新的巴萨踢得更整体、更流畅,当然也更多倒脚、更缓慢。总之巴萨从09年开始更加明确地践行了其工程足球的理念,也展现出前所未见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英超恰恰从09-10赛季开始盛极而衰。利物浦贝尼特斯体系的崩溃、切尔西因为阿布银根紧缩而造成不可避免的老龄化以及阿森纳这个永远的“青年禁卫军”,虽然曼联和弗爵爷依然坚挺,但英超显然不再具备之前的统治力。

所以我认为,假设欧足联没有强行介入09年5月7日的比赛。在接下来的赛季中,巴萨的崛起和英超的衰落会自然发生。然而欧足联的人为操弄让一切变了味道,从那时起阴谋论的影子彻底笼罩了巴萨的重新崛起,使这一切从一开始就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状态。

对于巴萨来说更糟糕的是,穆里尼奥作为巴萨的对立面,深深地介入了整个演变的过程。事实上,穆里尼奥的个人魅力使得人们在其离开一年多后,仍然倾向将09年的切尔西看作他的球队。而之后两个赛季,无论出于故意还是巧合,巴萨连续遭遇穆里尼奥。穆里尼奥的翻译出身、波尔图出道的经历,使其一直具备草根英雄的特征;在切尔西屡次得罪英足总、欧足联,更赋予其反抗权威的形象。穆里尼奥又同时具备与巴萨同宗异种的渊源,并且双方在穆式切尔西时代就奉献了一系列的令人难忘经典对决。因此穆里尼奥与欧足联、巴萨的双重矛盾,使其成为后两者的天然粘合剂,其“高分贝”地介入使人们更加自然地接受了巴萨与欧足联“苟合”的观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巴萨的崛起、英超的衰落、欧足联和穆里尼奥的介入,这些合力共同确立了以巴萨为代表的欧足联官方和以穆里尼奥为代表的反抗力量之间的二元对立话语体系。

“干爹”就在这个对立中正式地诞生了。

谈谈巴萨(二)—— 镜中恶魔

我把顺序调整了一下,先来写“镜中恶魔”吧。

———————————————–

上一篇中我们谈到巴萨的强大。不过在漫画里每个强大的超级英雄都会有一个超级对手:超人有卢瑟,蝙蝠侠有小丑。而巴萨,有穆里尼奥。

我以为关于穆里尼奥的最大谬论莫过于:“穆里尼奥是个战术大师”。事实上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无论在切尔西、国米还是皇马,每到关键时刻,穆里尼奥差不多总是在踢各种略有不同的4-3-3。是的,也就是巴萨最喜欢的4-3-3。

当我们试图讨论“巴萨-穆里尼奥”这组对立时,我们不能忽视穆里尼奥骨子里的巴萨基因。穆里尼奥从来没有因地制宜地为球队打造战术。他所做的——正像巴萨一样——只是把最合适的队员放入他构造的4-3-3系统中。如果回顾一下鼎盛时期切尔西的比赛,或者看看穆里尼奥联赛主场不败的骇人记录,你很容易发现穆氏足球同样以精确、可控、效率为目标。唯一与巴萨不同的是,穆里尼奥没有拉玛西亚这个大后方,所以他只能选择更加便宜的方式搭建系统——从防守出发。

不知从何时开始,防守成为了足球界的“二等公民”。一旦我们说一支队伍以防守立足,那么它很容易被贴上“丑陋足球”、“功利足球”的标签。与这种“丑陋足球”相对的自然是由“创造力的进攻”为核心的“艺术足球”。如果我们以创造力作为足球审美的唯一标准,那么足球防守的确是“反艺术”的。很早之前——至少从60年代的意大利链式防守开始,足球防守就脱离了“牛尾巴抢断”或者“单车铲球”之类的“个人英雄主义”,转而依赖阵型、协防、补位。换句话说,依赖于“团队足球”。

但是,如果从“团队足球”(或曰“系统”)的角度来审美,那么“进攻是艺术,防守是丑陋”这个命题却很难成立。事实上,“团队足球”同样是足球进攻的追求,甚至是一种高于“创造力”的追求。而如果以“系统”的精确、效率为审美标准,在巴萨之前,足球中防守更加艺术,进攻更加丑陋。我们认可巴萨足球,承认其先进,恰恰因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团队进攻足球”。巴萨的贡献在于其抹平了“团队足球”中进攻和防守的差距,甚至扭转了两者的地位。巴萨的进攻比几乎所有队伍的防守更加“团队”。

穆里尼奥无疑是明智的,没有拉玛西亚训练系统为依托,任何人不可能凭空创造出和巴萨一样的足球。然而巴萨的工程足球理念依然可能,这种可能性就孕育在防守中,孕育在防守足球一直以来对精确、可控、效率的追求之中。穆里尼奥构造系统的方式是将防守足球推进到更加纯粹的地步。于是我们看到了09-10赛季冠军杯半决赛第二回合,巴萨主场对阵国米的比赛。那可以算是一场平局——国米在70分钟里10人应战,而最后的比分是巴萨1:0国米。这大概是目前为止,巴萨工程足球和穆氏工程足球最巅峰的一场对决。除了梅西一次横向带球冷射以及塞萨尔对应的神奇扑救外,整场比赛就像在两只机器人组成的队伍之间进行。巴萨一如既往地控球、倒脚、套路进攻。而国米随着球位置的变化,不停地重新组织防守阵型,保证任一时刻所有常规的线路都被防守到。整场比赛表达出一种几乎完满的秩序。

所以这个故事是:穆里尼奥作为巴萨的敌基督降临。他按照巴萨足球的理念、逻辑、哲学将防守足球推演到极致来反制巴萨

除非能证明足球运动的本质中“进攻和防守哪个更优越”(我想任何证明都容易陷入更古老的关于“利矛和坚盾的悖论”),否则认可巴萨和穆里尼奥其中一方的足球,就意味着无法用逻辑的语言去诋毁另一方。因为两者拥有相同的本质:牺牲个人和创造力,以精确、可控、效率作为终极目标的工程足球。对一方的任何批评,只要不涉及进攻防守的优越性,都会被改头换面直接用来攻击另一方。比如,“蹲坑队”和“倒脚队”的说法同样是在批评工程足球的重复性造成的审美疲劳。比如,巴萨拥趸批评穆里尼奥用防守扼杀进攻的踢法“反足球”。然而这一说法的预设:“进攻优于防守”,并不是巴萨工程足球的最高原则。如果说穆里尼奥精确的防守扼杀进攻,那么巴萨通过倒脚实现对比赛的控制同样在扼杀进攻——两个系统中精确可控都是比进攻、进球更高一级的目标。事实上,穆里尼奥的队伍比几乎所有队伍——也许仅仅除了巴萨——更加团队,更加精确有效;换言之,更加“巴萨”。

我用“镜中恶魔”——这源自赫塔·米勒的同名结集,因为它最好地说明了巴萨和穆里尼奥的关系。

他们看到彼此,就好像看到了那个坐在镜子里的恶魔(The Devil is Sitting in the Mi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