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在这里要受到歧视?

还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18565

问:网络文学在这里要受到歧视?

这里的都是明白人,更有一部分是所谓的精英阶层,我们不是一个档次上的,我喜欢网络文学,在这要受到歧视?

答:要讨论如何看待网络文学,那先要明确“网络文学”的含义。这个术语字面上的含义是“以网络为媒介传播的文学文本”。但是以如今网络的覆盖程度和文学的泛化程度,这个定义会使问题不可讨论。而根据目前习惯,似乎应该把“网络文学”理解为一种不准确的习惯用语——意指“起点模式”的网络小说。

如果对定义达成一致,接下来需要考察一下小说的目的。我作为业余读者理解的现代小说的目的包括:

  • 扩展叙事的可能性: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让人发现“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讲”。比如海明威、卡佛展示了留白在叙事中的魅力。比如,百年孤独那个玩弄时间的开头。再比如,我最近读略萨的《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其中略萨使用了一种类似电影中跳接的手法,使整部小说非常紧凑、有力度。
  • 探讨人内在的、本质的处境。这方面小说其实成为了哲学论述的一个形式。因为讨论复杂哲学概念时,以小说作为载体,虽然没有逻辑语言精确,但是更容易感同身受。玩得最早最直接的,大概是法国存在主义那帮人,比如《局外人》、《恶心》、《人都是要死的》等等。

以此为基础,回到网络小说的价值判断问题。

我先规避一下这个问题本身蕴含的陷阱:当一个所谓“歧视网络文学”的人企图评价网络文学时,他一定会被质疑“你是否读过网络文学”,以及如果“没读过你是否有资格进行讨论”。作为我个人来讲,我的确没完整地读过任何一部网络小说。我对起点文学的理解主要来自一些书店里的随手翻、部分二手资料(比如Apple.us的系列文章),以及一些对于起点商业模式的认识。我不否认这会使我的认知存在某些偏差。不过我也认为网络小说并不复杂,在理解其主要概念、类型以及商业模式之后,不难做出大致正确的判断。

我的个人观点是,起点模式小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以小说为目的的,而是(在起点模式下)以阅读人数为目的的——我们谈论网络小说的好坏时经常说的是:“更新频率”、“情节是否吸引人”、“太监与否”。这导致网络小说在叙事和接近真理的程度上不可能达到严肃作品的水准。叙事上,网络小说因为“更新”模式必然导致起点小说大量注水,过于频繁的更新也会使叙事方式模式化,这都是很自然的推理。而我在书店随手翻阅(比如“盗墓笔记”)的体验也印证这一印象。而网络小说不承担哲学的任务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它追求的是简单、直白,以及随之而来的尽可能多的读者。引用大量阅读网络小说的在读哲学博士 @陆丁 的文章中的一句话:

“读网络小说这么多年,我学会了一套与作为艺术的文学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常规的人物、文字、结构等这些因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更新:稳定的、迅速的更新,还有相对而言不那么重要的更新时段和频率。”

因此我对网络小说的总体判断是:网络小说在商业上是成功的。网络小说作为整体,反映了这个时代阅读的某些特征。但是针对每一部网络小说,以小说本身作为目的来衡量,其价值是有限的。

IT行业的一个类比是:我认可山寨机在商业上的成功。但如果以手机本身为目的,我认为山寨机只是权宜之计,不能称为严肃的、值得为之奋斗的东西,也不可能和iPhone、Android这些东西相比。

不过每个人阅读的动机是不同的。前面提到的@陆丁 选择阅读网络小说的动机非常有趣。他作为在读哲学博士,为了避免死于“石里榨油式”式的哲学阅读,选择把网络小说的阅读作为一种“逃避哲学”的方式。反过来,我自己作为一个搞IT的工科生,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我更愿意选择一些精致的作品。当然也会有人认为小说的目的就是吸引读者,因此网络小说代表了(至少在中国范围内)最先进的小说,那么“网络小说没有价值”、“阅读网络小说是浪费时间”的看法就对他构成一种歧视。但如果这样理解,那反过来说,认为小说就是“为吸引读者”的观点对于严肃的作品不也是一种歧视嘛?

因此,我想,如果不能求同,就存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