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先选一些去年读过的作为年度的推荐吧。如果你刚好还没读,我相信它们属于不会让你失望的那些:
- 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南京大学出版社,潘帕译,2010。
——“‘怎么回事?’深蓝色床单上只剩下她追问的回声。” -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2005。
——“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 斯蒂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光明日报出版社,任晓晋译,2007。
——“我们是改教者加尔文的忠实感恩之后裔,特批判他的这一错误,这是那个时代的错。但是我们根据宗教改革运动与福音的真正意义,相信良心的自由超乎一切,特立此碑以示和好之意。” - 余华,《河边的错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 朱岳,《蒙着眼睛的旅行者》。新星出版社,2006。
——“现在,下车,我们一起吃西瓜!”
以下是12月的书目(时间顺序):
《PLUTO》,8卷,浦沢直樹x手冢治虫著,2003-2009年连载。东立出版社\文化传信有限公司,Asma译(?)。
个人的第三部浦泽直树,画风完美,设定宏大,悬念设置精湛,支线故事、人设都不乏神来之笔,非常打动人。作为最近完结的作品,可以看到技巧更成熟的浦泽直树。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这次终于把故事讲圆了,基本上所有设置的悬念都被收了进来。虽然是很狗血的结尾,但总比烂尾强。我在考虑要不要正式追《Billy Bat》呢~
“交换记忆体嘛?”
《叙事学》,胡亚敏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如果你乌七八糟地读了各式谈写作、谈阅读、谈叙事的书籍之后,这样一本书你只需要随手翻翻就可以把握它的内容了。不过它确又可以帮你把之前那些零零散散的知识整理到某个框架内,这便是此类书的价值。
相反,如果你希望从这一本书做叙事的入门,那即使不是不可能,也会是极度无趣和枯燥的。
叙事阅读、符号阅读、结构阅读。
《什么是我的(What Was Mine)》,安·贝蒂(Ann Beattie)著,1991年;杨怡/吴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安·贝蒂大概是提到卡佛时,最常被提到的同时代作家。这部是她91年的一个短篇选集,可惜读下来多少有些失望。
技法上讲,贝蒂的作品作为简约派,确也有大量的省略或者“避而不谈”的内容。但让我感觉不好的,是她在写出的部分里太喜欢堆砌细节,经常事无巨细地描写周遭的一切。这让贝蒂故事的节奏很奇怪——好像一辆汽车时而加速到120迈,时而又以20迈的速度在石子路上的颠簸——结果我为了抓住故事,经常干脆跳过那些啰嗦的描写。
而从内容上看,读完这本书我再去回忆卡佛,我发现我之所以喜爱卡佛的作品,在于卡佛的省略里有很多可以称之为“玄”的东西。比如《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里,最后那句“你肯定是很绝望或者怎么了”。没有更多的解释,你可以联系的只有开篇男人的遭遇。但这里面还有更多东西,比如男人为什么要女孩跳舞?女孩说这番话是作为对男人的某种回应。读者肯定能感到其中的意味,很难直接表达出的意味。卡佛的魅力,贝蒂的缺失都在这里面。
其实《装置6号》还不错啦。
《云图(Cloud Atlas)》,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著,2004年;杨春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
我之前打算写一篇长文来评价这本书,可惜现在稍有动摇,不知道观点是否太过直白,不值得展开。所以这里先简单谈谈。
结构上的尝试,我以为是所有从电影阴影下挽救小说的方法中最平易近人的一种。但读罢这本书,我始终在思考,如果这本书不是将六个故事以1-2-3-4-5-6-5-4-3-2-1的方式来讲述,这本书所传达给我的印象是否会有所不同?
我承认这部作品的雄心和完成度。但我以为小说的故事和它们的结构并没产生所谓的化学反应——即使这六个故事只是并列地结为一个中短篇集。我对它的喜爱程度不会有太多变化,我还是会喜欢信、星美和末世的部分。事实上这本书的六个故事间缺乏某种精妙的联系(略萨称为连通管的那种东西)。因此我想结构的取巧并没有给小说本身更多,只是让这部作品更容易被宣传,让读者更容易发现而已。如果我随意选择六个质量相当的故事同样以“六重奏”的方式连接,我相信其结果并不会比这本小说差多少,也许还会更好。
而如果抽离掉内容只谈结构,六重奏又算得了什么,莫要忘了那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如果谁对你小说死了,就用这本书打他,狠狠打。”
《爱情试验》,李昂著,短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都忘了在哪看人提到的…… 《杀夫》很不错,但也仅此而已吧。明年这时我大概不可能想起这本书了。
《三体III——死神永生》,刘慈欣著,重庆出版社,2010年。
我很奇怪这样一本书竟然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从大背景的宇宙观上看,大刘向着特斯塔宇宙迈了半步(我不知道这是不谋而合还是借鉴),然后就抱着自己的黑暗森林止步不前了。不知那些没读过特斯塔宇宙的读者怎么看,至少对我来说,大刘宇宙就像是二向化后的特斯塔宇宙,只让我感到狭窄。
至于设定的细节,慢雾和二向箔都是伟大的设计。但是,说真的,我不知道花50页的篇幅事无巨细地描写一个人、一艘飞船、一颗行星以及最终的太阳跌落到二维平面,这到底是想象力的泛滥,还是匮乏。
情节比三体II还要糊烂——自行对比“冬眠到高潮”大法的使用次数;人物一如既往的扁平。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还没有之一的那些,真应该再去读读《流浪地球》…… (也许长篇短篇不该比,但我真的就爱读短篇,没办法的事)
我大概会写一篇长的,把上面的观点展开吧。
“藏好自己,做好清理。”
Pingback引用通告: 离光 » Blog Archive » 十月至十二月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