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至十二月读书笔记

博士论文可以拖到明年,但今年读的书就该在今年写完呀。

  1. 伊凡·克里玛 等,《地下——东欧萨米亚特随笔》。景凯旋 编译,花城出版社,2010年。
    ——“很长时间后我才完全明白,常常不是善与恶之间的力量在战斗,而仅仅是两个不同的恶,在为了控制世界而相互争斗。”
  2.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
    ——“雨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
  3. 格兰·廷德,《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问题》。王宁坤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社会邪恶将永远存在,我们与他人生活在一起,不停地向这些邪恶进行攻击,这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4. Alan Moore / Dave Gibbons,《Watchmen》,DC Publisher,1986-1987年连载。
    ——“Looked at sky through smoke heavy with human fat and GOD was not there.”
  5. 巴尔加斯·略萨,《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孙家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老虎柯亚索斯戴上军帽,关了电灯,向他伸出手去,‘您是个怪人,我真摸不透,潘托哈,你可以走了。’‘哎呦,太冷了,太冷了……’波奇塔冻得发抖……”

总得来说今年读书的质和量都不及去年,不过以上这些年度之选甚至比去年的更好。


告别夹边沟》,杨显惠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尘封的历史,作者的叙述却非常节制,用那么平铺直叙地语气讲述那些求生、死亡以及过程中人是如何被残酷异化。这本书的力量就蕴含在这样的节制中——恰如下面这句简简单单的话,背后却有着那么复杂的情感。

“这样就好了。”


回忆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A Memoir)》,诺尔曼·马尔康姆(Norman Malcolm),1958年著。李步楼 / 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跟风买了《维特根斯坦传》,却发现实在太厚了…… 结果跟宇光大哥吐槽时,他推荐了这本小书。果然这才是适合我的级数……

“我有时候想,是一个人的著作成为经典的,往往正是这种多重性,它吸引着同时又阻碍着我们去渴求清晰的理解。”


神们自己(The Gods Themselves)》,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72年著。电子版,译者、出版社、年限不详。

十一去南京的动车上读的。看第一部分的时候觉得自己之前读过,所以猜测自己可能是之前读了开头但没读完;读到第二部分赫然发现原来自己原来之前第二部分已经读完了,只剩下第三部分的后一多半没读完而已…… 一方面说明自己已经老得不记事了,另一方面说明第二部分写得有多么令人印象深刻呀。

“伊斯特伍德迈步向前,扫视着周围聚集的长老们,悲哀地说:‘以后我会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了。走吧,还有很多事要做——’”


停车暂借问》,钟晓阳,1981年著,新星出版社,2011年。

为什么我在每个台湾女作家身上都能多多少少地读到一点张爱玲呢…… 看来我读张爱玲读得太少了……

印象深刻的是只“前天”两个字就把赵宁静那自尊、敏感、妒忌与小心计全写了出来。此外《却遗枕函泪》这一篇实在好,本来悲剧后的重逢是难免狗尾续貂的,但这里却能让哀伤向着绝望再推进一些,难得。

“小静,我一个人沉就够了,我不要你也跟着沉。”


“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God’s Chinese Son)》,史景迁(Jonathan Spence),1996年著。朱庆葆 / 计秋枫 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雍正王朝之大义迷觉(Treason by the Book)》,史景迁,2002年著。温洽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本科上过王余光教授的“中国名著导读”课。受王先生的影响,自己一直有“重马轻班”的倾向。大概也是因此才特别喜欢“史景迁”这个名字。

这是第一次读史景迁,一口气读了两本,反而让我觉得普通。就连史景迁最被推崇的文笔,个人觉得也只是普普,就不知是否翻译走样的缘故了。

今天广西师大整理再版了史景迁先生的作品集,这本是好事,不想再版的版本都换了非常平白的书名。例如《太平天国》是远不如之前的韵味了。

“《‘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98年著。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布克奖作品。也许麦克尤恩的写作演进了,可我的欣赏水平还停留在《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上……

就是这样。


莱博维茨的赞歌(A Canticle for Leibowitz)》,小沃特尔·M·米勒(Walter M. Miller, Jr),1959年著。俞建青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1959年的雨果奖。读起来让我觉得那个时代的人是真心觉得世界必然要毁灭于一场核战争…… 如果是这种题材的第一个长篇,那应该算得上时代的杰作吧。

只是这个设定现在已经被各种反乌托邦的好莱坞电影与日漫糊烂掉了。特别是经过日本文化特有末世情结的反复诠释,现在看来这本书只是平平无奇。

另外超自然的宗教结尾,如果算作作者对末世的一种答复,那实在不对我这种从小受唯物主义教育荼毒的心灵的胃口。

“他听见她说了一个字:‘活。’”


寫給C》,陳輝龍著,时代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

反复出现的故事是:忽然而至的女人,似有似无的温存,莫名其妙的消失。

不知是日本腔调,还是故事本身就太日式了,如果没有任何背景知识,一定会认为是日本作家的作品。

《打工末日》是自己喜欢的调调,可惜原书不在手里,没法摘抄一句了。


布鲁克林孤儿(Motherless Brooklyn)》,乔纳森·勒瑟姆(Jonathan Lethem),1999年著。姚向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硬汉派读得不多,也就是“马氏兄弟”的《漫长的告别》和《谋杀与创造之时》。都算不上喜欢。

这次也是一样。时隔一个月,我又一次完全忘了这本书的主线剧情,好人坏人情人敌人一锅粥——只剩下又一次“硬汉派主人公逻辑混乱,推动剧情全靠运气”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用内聚焦视点,把硬汉派主人公之所以特别酷的原因解释为他们是神经病,这绝对是神吐槽!

“吃我!”——妥瑞氏症。


华莱士人鱼(ウォーレスの人魚)》,岩井俊二,1997年著。孟海霞译,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

当年国内引进岩井俊二时买的,拖到上个月才看。

算是不错的通俗小说吧,有故事有悬念,能让人看完。不过也就是这样了。

唯一能吐槽的是:日本人是有多喜欢“兄妹爱爱”呀……


袁氏当国》,唐德刚著,由远流版制作的质量很差的电子版,原著2002年。

唐先生一如既往的絮絮叨叨“说书”,也一如既往地为他那“历史三峡论”布道。

不过不论这些,总是对清末民初的那些糊涂账更清楚了一些——特别是军阀混战那一块,全当补了历史课。

圆圆方方。


致命魔术(The Prestige)》,克里斯托夫·普瑞斯特(Christopher Priest),1995年著,林玉藏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年。

去四中面试的时候,逛四中对面的书店无意中发现。因为这是在TDK之外最喜欢的诺兰作品,就果断收了。

当然,看过之后的感触就是,诺兰兄弟的改编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呀!


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黄宇和,原著不详(疑似1985年左右),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以为会有更多关于孙中山英雄形象如何构建的论述,然而实际更多是对史料的梳理和明晰,关注事件本身的真相。

有点失望。不过这也许(连同之前史景迁先生的作品)才是历史作品该有的样子吧。


步步惊心》,桐华著,电子版,原著2006年。

陪老婆看电视剧,十一在火车上顺便就把原著看了。

有人物,但对话和过门完全不及格。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