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renheit 451

今天在公交上晃荡着读完的《华氏451》(Fahrenheit 451)。作为另一部反乌托邦的著作,曾经看到有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还在《我们》之上——不过这八成是美国佬自己的观点…

虽然反乌托邦小说有时也被看作科幻小说的分支,但如果单论三部曲(我们、新世界、1984)是政治小说多于科幻小说——以1984为最,三部曲都有完整的政治制度设定。451归根结底还是文化消亡、娱乐至死的调调,很像《美丽新世界》的一个侧面描写。与见识过苏维埃的扎米亚金和奥威尔相比,美国人显然对邪恶制度缺乏足够的想象力。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三部曲已经玉珠在前,后面的东西也只好从个人微观而不是宏观入手。结果451,再比如《发条橙》,都透着一股现代的荒谬劲。不过反乌托邦之所以恐怖,反而是因为它的严谨。荒谬的451可能造就蒙泰戈,但严谨的1984最多只能有温斯顿。高下立判不是?

题外一点,全书的结构上不太严整。但第三部分后半,也就是蒙泰戈遇到“图书馆”之后,文字一下子流畅起来,很有诗意的感觉。这才注意到作者是Ray Bradbury。小时候读过他的《霜与火》(Frost and Fire),回忆一下这文字真是他的调子,很优美。最近读得多,反而有点写不出来,不妨做些书摘。下面都是俺一个字一个字敲上的——遗憾的是没找到原文,翻译未必对味:

——译文特别难受的地方,我自己顺了一下,不排除乱上加乱——-

“我们用讲述的形式把书传给我们的孩子,然后我们的孩子去等待另一代人。当然,那样做会遗失很多东西。但是你不能强迫别人去听。他们会在他们自己的时代里回心转意,开始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们脚下的世界会如此的混乱。”

“我们不比其他人更加优越,我们只不过是书皮,…… 某年某天,我们又可以把书重新写下来。我们把他们一个个地叫来,让他们背出自己知道的部分。我们会把它们排好版。倘若遇上另一个黑暗时代,我们也许就把这该死的事再做一遍。但这就是人类的奇妙之处,他们从不沮丧或厌倦,以至于放弃重来一遍的打算,因为他们很清楚这很重要,值得为之努力。”

“蒙泰戈想看看他们的脸,记忆中那些火光照射下苍老的面孔,满脸皱纹和疲惫。他在寻找一份光明,一种决心,以及战胜那几乎不存在的明天的喜悦。也许他在期望他们脑子里的知识可以点亮他们的脸,里面的光亮可以让他们的脸像灯笼一样焕发光彩,但是所有的光亮都来自营火。

“这些人看上去跟普通人没什么差别,同样跑了很远,寻觅了很久,见到过美好的事物被焚毁,如今已垂垂老矣,聚在一起等待曲终人散、灯干油尽。他们并不肯定自己头脑中所记载的一切,能使未来每一个日出发出更纯洁的光辉——他们对此并无把握。但他们确知,那些书存储在他们平静的眼眸之后,完好无缺地等待着将来的某一天,那些手指干净或肮脏的读者再来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