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朋友推荐和猜你喜欢

关于豆瓣朋友我最大的发现就是原来许多我认为不上豆瓣的人一直在上豆瓣(他们第一时间加我为朋友),另外就是许多我以为一直上豆瓣的人没上豆瓣(当然我不排除他们没看见那个提醒)。

下面随便说说,其实是把昨天和人聊天的内容整理一下下(整理完发现已经不是一个东西了。。。)。

如果豆瓣想做的是“帮助每个人发现适合自己的未知事物”,那么需要关心的有两方面,如何进行“发现和推荐”,以及发现和推荐哪些“事物”。对于“发现和推荐”,广义来讲无外乎两条路:基于算法的、基于人的。世界之初,豆瓣最赖以的是基于算法发现和推荐书影音,品牌是“豆瓣猜”。然而从07年中广播上线到最近在短期之内连续上线了“统一推荐”和“朋友”,如果豆瓣的主旨没有变的话,那么也许可以理解为在积累了大量人气之后,豆瓣认为自己可以也开始发展并完善基于人的发现和推荐了。毕竟正如很多人所持的观点,在拥有如此数量并且高素质的用户群之后,既期从中挖掘一些SNS的优势实在非常直观的事情。

但是这里依然存在一个症结。正如前面所说的两方面问题,“发现和推荐”只是手段,“事物”才是实体。所以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基于人的“统一推荐”和“朋友”到底要发现和推荐什么?

豆瓣的看家领域书影音里基于算法“猜你喜欢”的发现和推荐机制工作良好并且非常成功。不过这种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朋友”往往不是“和你口味最像”的人,所以很大程度上最适合进行书影音发现和推荐的方式就是“猜你喜欢”,“朋友推荐”不过是蛇足而已(特别的,豆瓣现在的推荐还不是点对点推荐的。如果我向我所有的朋友推荐Touch、Kino和Mushishi,那么其实这更像是告诉他们我喜欢这些而不是推荐)。对于书影音衍生出来的评论,同样的,如果我对那本书都不感兴趣,你给我推荐评论干什么。。。

豆瓣9点也一周年了,9点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合进行“朋友推荐”,然而9点的问题是他不符合很多人的阅读习惯。相对于9点Rss Reader和Search Engine是普遍的阅读入口,从这个角度说twitter现在比豆瓣广播更适合完成推荐网文的任务。所以9点推荐更依赖于一些重度豆瓣用户。(另外一点点,相对于其他实体,网文推荐的容错级别很高,所以9点推荐的语义其实不是你可能喜欢,而是你可能需要读一下,不论你认同、反对还是不感兴趣)

豆瓣同城。如果豆瓣能支持一些更复杂的活动形态,那么它可能是可以依赖于“朋友推荐”的。但至少现在用户对于豆瓣同城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SNS中的基础设施,他们更多地是使用豆瓣组织而不是发现活动。另外就是豆瓣已经把活动抽象到可以进行算法推荐的级别了,这说明即使在发现这一方面豆瓣还有一半想的是“猜你喜欢”这条路。

直白一点来总结,豆瓣也许已经创造了一条发现和推荐的新途径,但是现在看来这还不过是一项“屠龙之技”。那么“龙”在哪里呢?这里只有一些简单的想法。“龙”会是一种与书影音完全相反的东西,书影音有一个很大的特质,你喜不喜欢一本书和你的朋友完全没有关系。所以“龙”的最根本属性是你喜欢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朋友喜欢与否决定的。这会是个什么东西呢?某种你去我才去的活动?某种你感兴趣我才感兴趣的东西?好吧,这么复杂的问题,猫不思考。

信乐团的新EP

与世隔绝太久了,今天才把采访的录像看了。。。好吧,他们出EP了——不死心还在,动力火车临时串了个主唱。然后ms要选秀主唱。。。汗,太噱头了。

另外就是看访谈觉得迈可对信的态度还是挺好的,不过他回答和信的关系时比较强调地说“他自己”还是会把信当朋友的。虽然后来记者问其他成员的看法呢,晓华和Tomi也说一样一样,不过Tomi回答问题的时候是一个信字都没提。。。一直以“前主唱”指代。。。囧。。。

总之我一开始就觉得迈可会相对好一点,但是另外三个人对信肯定是很不满意。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应验吧。哎,这篇真是比较8g。。。总之祝福他们吧,我还是两方面都会挺的。

“呼啦啦” VS. “汀吧啦嘿”

关键词是哆啦A的07年剧场版。周二上映马上到到影院看了,其实原来再电脑上已经看过了,不过一到电影院看哆啦A就有写影评的冲动。

本来想写的是84年哆啦A魔界大冒险和07年的对比,后来想想其实我不大记得84版电影的具体了,所以只好改成写漫画版的魔界大冒险和07电影的区别。标题的原因是我最早看的漫画版本里,把那句物体浮游术的咒语翻译成“呼啦啦”。

话说和魔界大冒险还是蛮有渊源的,首先正好是我出生那年的剧场版,而我看的第一个黑白漫画的长篇就是这个(之前看过的是彩版的鬼岩城),另外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长篇。

也许就是对原版感情太深的缘故,这次07版的改动不很满意~

新版里加了美夜子妈妈这条线而且还很浓墨重彩了一下。估计是因为不加这一段这部很偏重冒险的剧场版里就难有特别煽的情节。然而加上以后有些原来很舒服的地方就显得刻意了。比如,美夜子救康夫的地方,台词基本是一样的,“你会魔法吗?如果我们都被抓走了,谁来保卫地球?!”。但是因为多了前面飞毯上的那段康夫给美夜子打气的段落,这段总觉得怪怪的。

不过相对来说这还是可以接受的。最主要对美夜子妈妈这条线不满的,是因为加了这条线之后,原来贯穿全篇很流畅的冒险故事被拦腰斩成了两段。前面拿魔界冒险这部分独立出来而且加了很多内容,后面是到魔界的历险则因为篇幅限制减少了很多。而砍掉的很多内容都是原版中的精华,最重要的是胖虎对人鱼唱歌那一段,我一直以为这是全篇中不亚于最后魔法帽的包袱,然而因为魔界历险的压缩,这部分被完全去掉了。这实在是让人不满的事。

最后还有一小点,不过可能只是个人感觉,结局里美夜子的话,因为线索的变化,变成了美夜子对小静说想把头发留长,然后是个很傻的表情。而原版里是这样的:
“你果然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你的世界也是这么美丽吗~”
“恩。经过这件事以后才发现我们的世界这么美好”

另外琐碎的东西,没有预言球里五人组的影子,没有月亮上的兔子,没有土星光环上的午餐,没有预言球、长生不老药和飞毯的广告,出木衫没能露下脸;相对的有粉红色的可爱老鼠,各种华丽的表情,原来飞毯里的小会议室变成了宇宙飞船(囧),中间假冒剧终的效果肯定比漫画要好很多(当时是全场哗然,笑死我了),烟花之外的巨型蓝色狸猫入侵,而美夜子在康夫的世界上也有了结局。

个中优劣,大家见仁见智吧。

ps:07版小静裙子上升的尺度可比原版大多了,大概就是"汀吧啦嘿"比"呼啦啦"强的地方

ps2:片子里本来还有个包袱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没表现出来。哆啦A梦“看宇宙超人!”康夫“看足球小子!”……两人“咦,为什么打不开?”爸爸“忘了怎么开电视吗?除了按开关还要有咒语。看新闻联播。”……

ps3:08年的剧场版是树孩子,原来只是中篇,所以大概致敬结束,又要开始原创了吧。

ps4:配乐很好听,但是没找到下载。

豆瓣活动 & 长尾宅猫

本来想写一点长的合逻辑的文字,不过还是算了。把想法罗列一下而已,有点对不起这个标题——当然其实标题是“豆瓣活动 & 长尾”,宅猫是我。

首先,无疑问的,活动是个长尾。但是这个长尾和豆瓣原来所做的书影音很不一样。其中最大的不同,长尾中的书还是书,然而长尾中的活动,每个和每个之间的形态相差太远了。公司同事的聚餐、画展、旅行,虽然这些都可以按小学作文所教的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描述。但是在稍微细致一点的层面他们差距太远了。例如聚餐最简单,但是也完全可以靠吼辅以短信来处理(也更有效,即时性强);画展要明确区分组织者和参与者;而旅行最复杂,好的旅行活动需要包含大量形态各异的数据。

而另一个问题,参与一次活动的成本比看一部电影大太多了。所以对于我这种宅猫来说,我不会像我收藏电影那样疯狂收藏活动。所以本质上我可能不关心豆瓣猜我可能喜欢参与什么活动,我需要的是将我现在的活动管理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好的活动网站最需要的不是现在豆瓣最擅长的那些收藏、推荐、过滤的功能;好的活动网站应该提供的是针对一种长尾里的活动,提供最全面细致好用的管理功能(这更很难做)。现在豆瓣活动泛化了活动的概念,这让活动贴近豆瓣中书的概念,不涉及流程而用通用元数据表达,这方便它做它最擅长的那些,但是想象一下如果要用豆瓣活动组织一次旅行或者球赛多么困难……

相信豆瓣还是很想把活动作为一个长尾来处理,从挖掘出我感兴趣的活动。然而泯灭了活动的差异之后,以及从而导致的实用性问题,使这个长尾被压缩过的“伪长尾”了。挖掘之外管理功能的薄弱(本质上就是邀请、讨论和消息黑板),这样下来直观的感觉,豆瓣的活动里可以处理的两种活动:参与人员松散、计划性不强、流产几率大的活动(线下聚会);单方面组织的活动(展览)。而对于任何元数据复杂、涉及流程的活动,用豆瓣活动来处理都是不方便的。

当然这里还有更根本的问题:选择做针对特定种类活动的网站,面临推广和用户来源的问题;选择做活动平台,面临活动泛化而难以实用的问题。

至于解决方案呢?其实facebook已经教给我们,但是国内谁来开放平台呢?

TMD,你们凭什么不满前作!

tmd,也许Gunslinger Girl的第一季人气不高,但是至少是一部cult片,你们搞了个什么东西,Rico变成啥样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loli脸??Claes的脸从第一集就开始崩——准确的说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崩。更不用说Henrietta抱着衬衣在干嘛。。。。制作人脑残了吧。。。。

TMD,不得不骂。。。太差了。。。即逮捕令3之后又一破坏美好记忆的脑残作。。。相田裕你除了原作这一身份,其他监修+脚本+系统构成都充分说明你就是一XX!

要有爱。。。

最近看的片太不和谐了。。。本来期待Kino的剧场版,结果看了简介发现原来是开拓团的故事。。。昨晚看的香港制造,今晚看的颍州的孩子。。。都没有爱。。。。

短期之内,拒绝反乌托邦、残酷青春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