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ning Google Chrome

"We knew we had to break her, burn her straight down, or she might come after us." – William Gibson, "Burning Chrome"

珂萝米,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个名字,不过这个名字在Cyber空间里是个坏角色。

如果这不是另一个不合时宜的愚人节新闻,那么大概在24小时之内我们就可以下载到这个Google的新浏览器,Google Chrome。

目前比较完整的消息都来自这个漫画(题外话,很难适应美漫,一点代入感都没有地难读)。要点是这样子的:

  • 稳定性,多进程架构(每个tab是一个进程,独立的js线程,同时内置一个任务管理器之类的东西,让用户监控或者中止不适当的tab页)
  • Webkit用于html渲染,加上全新的jsvm——V8(class支持类似虚表的机制,JIT,更好的GC)
  • 用户体验(地址栏搜索,布局类似Opera基于浏览历史的快速索引页,关闭后清空所有浏览历史记录的只读模式,Popup确认)
  • 安全性,Sandbox,浏览安全(基于Sandbox的malware防护,基于黑名单的Harmful Site防护)
  • 内置Gear,开源

仔细看一下,其实新东西不多,三个值得提一下的。

第一个是每tab每进程的架构。这方面其实不了解,所以不多说。总之漫画里google讲了一些多进程非常通用的好处。而具体效果,包括速度、内存的使用等等,还要用实物测试才知道。

第二个是v8,新的js引擎。基本上所有做前端的人的想法是一致的,标准的反派形象。因为不管新引擎有多好,很直观的一点是,调试兼容性的工作量的又增加了。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最邪恶的事莫过于此,因为这是让已经混乱的世界更加混乱。虽然在测试之前一切结论都是草率,不过肯定的是一旦v8的兼容性表现不好,而chrome又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的话,那么这对所有前端开发人员来说都是噩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fx3.1的js引擎也是新的——TraceMonkey

第三,在比较high level的层面值得注意的是Gear的集成。所以chrome的目的大概并不是浏览器市场。对于浏览器市场,和mozilla有良好关系的google大可不必扮演一个坏人来搅局。但是如果是作为RIA的最后一块的拼图,chrome是合适的。至此,google有了浏览器+插件+web应用的完整RIA方案,结果是google得到了将web应用的功能和体验再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点是ms、adobe、mozilla、yahoo和apple都比不了的。长久以来Google Gear一直是一个低估的角色,也不普及。然而从上次google developer day上的演示来看,gear还是具备相当能力。相对与flex和sliverlight来说,gear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gear可以从google自己的web应用那里获得进化的方向。相对与flex和sliverlight,gear避免了高大全而是切实地在实用性上下功夫——这恰恰也是google的特长。所以google是不是可以借chrome的东风,彻底改变RIA的局面,这个也算值得大家仔细观看的事情吧。

最后,不得不说,历史真的总是惊人的相似。又一个新浏览器~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chrome之外的浏览器无法获得google系列应用的全部功能和最好的用户体验,我们会不会又一次扔掉手头习惯的浏览器而转向chrome呢?所以呢,开篇的那句话就让ie、fx、opera、safari、flex、sliverlight等等的大家们共勉吧~

Lost in SNS

现在再在blog中大谈SNS、Facebook不免是跟不上潮流的嫌疑。不过在年前把近半年多所有的思路汇总一下,也为明年(农历)做个备份。

去年底(公历)的时候读了FOSE07的论文集,其中一篇关于Web Trends的论文谈到Search、Tag、SNS、Collaboration是现在每个Web2.0网站的infrastructure,而也许可以将这些东西抽象出来形成一个Web Oriented Middleware。当时并没有对这个说法太感冒,因为Middleware这个说法的直观印象还是WAS、Spring、RoR这样的东西。后来讨论的时候联系到Facebook F8,发现了这个说法的味道。实际上Open之后的Facebook已经是可以算是Service形态的SNS Middleware了(当然如果你不习惯的Middleware这个说法,你也可以换成OS什么什么其他的,总之这也不是什么新观点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Facebook或者说SNS将会是互联网中的infrastructure。一定会出现SNS巨头(可能是Facebook也可能是其他的),因为对用户来说社会网络建设的成本很高,没有必要用户不会重复建设。如果我们注意这些年涌现出来旨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实用性网站,例如blog、delicious、flickr这些,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这些网站都是个人向网站,也就是说这些网站提供的功能都是面向个人的(书签、相片),简单的说就是可以自己玩(i Age, aha~)。虽然这些网站也存在自己网站范围内的SNS(Group功能),但是这些功能只是锦上添花,没有的话用户一样可以用得很好。然而相比之下解决实际问题的群体向网站非常少。这些网站旨不在创建人际关系和交往,而是旨在方便特定领域(小领域)中已经存在的人际交往过程,简单的说就是解决大家如何有效地一起玩(并且一个人玩不了)这种问题。而这类网站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SNS如何初始建设,因为面向小领域提供精致的解决方案,所以新用户登录到往往面临一片白地,而这时他们最可能的不是到处发email给朋友邀请他们,而是下线。但是这并不是说群体向的网站没有需求,相反的我觉得这方面的需求可能比个人向网站还强烈,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而网络天生为交流存在。

回到SNS,现在的Facebook们还没有充分发挥SNS的威力(用户往往为交际而交际)。当然在一定层面上发挥SNS的威力也不是Facebook们的职责。这一职责应该由更专业聚焦在更小领域的实用性群体向网站来解决。在SNS巨头的帮助下,这些群体向网站的用户可以快速构建出自己在这些网站内部的社会网络,从而跨越起步的门槛。进而享受这些网站给自己社会生活带来的便利(就如现在的个人向网站为个人生活带来的便利一样)。(造个词,we Age,大抵如此~)

最后又扯一点豆瓣,和主题关系不大。豆瓣原来是个人向网站,现在有点开始向SNS转型的意思。其实不知这个比喻是不是合适,豆瓣现在的发展有点北京城发展的意思——摊大饼的思路。豆瓣原来关注的是书影音这个特定领域下帮助个人解决问题。现在随着用户的增长,从原来的起点向外,饼越摊越大,功能越来越多,新功能又和旧功能关系不大,发展之下就是新功能必将影响老用户。好比北京拆胡同盖楼(好比个鬼。。。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这么比。。。囧rz~),就算楼房生活条件比大杂院好,问题是有一帮人“我就不适应,我就不适应”,何况和一些XX的老四合院比楼房未必好。

说到这里,再我说说理想中的互联网公司形态。这应该是大公司和小网站集群的样子。公司可能大,但是手里的不是一个巨无霸的网站,应该是一系列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小网站的集群,每个小网站的功能都能用一句话说清楚(我对好网站定义的必要条件),而且各自都是独立品牌,同时公司整体又是一个大品牌(37signals~ 喵~)。其实豆瓣和9点的关系就挺好的,也许将来豆瓣也会是豆瓣SNS和豆瓣书影音吧,谁知道呢。特别说明,上面包括豆瓣、北京城和理想公司形态的部分都是随手写的,没什么太多根据了,全是妄言罢了(自己未来看了也不要喵之)。

总之的是年底的时候把思路理清楚,明年自己会依这个想法走下去就好了。

p.s. 这篇的tag都是大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