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霏昀

☑80后 ☑双鱼 ☑猫 ☑技术男 ☑Web前端 ☑秋裤男 ☑窝囊废 ☑内拉祖里 ☑弃机从文中 ☑右派 ☑开放社会敌人的敌人

四月读书笔记

这俩月被开题搞得焦头烂额,书也就看了这些,笔记也写得潦草了。


中华帝制的衰落(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魏菲德(Frederic Wakeman),1975年著。邓军译,黄山书社,2010年。

这是我在豆瓣上关于本书的一段简短记录:

“儒家经典缺少关于何为‘善治’的清晰定义,这导致王朝循环中,政治制度的变化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末,西方意识形态的输入切断了‘君-臣’的结构。但是通过‘排外’进而‘反现代化’引导的民众革命,没能启蒙民众,改变‘臣-民’这一结构。结果是失去专制权力制衡的官僚权力无限膨胀,直到今天。”

我当时自以为这段话说出了某些道理。不过关于“善治”的方向性的问题,现在看多少有些想当然了。为什么西方政治制度能不断改进,而中国则陷入某种循环,大概不能仅仅从缺少明确的目标来考虑,大部分还是方法论的问题。实际上,“善治”缺乏定义本质上也是方法论的问题。

“关于翻译,个人觉得前半部分还好,后面确实比较糟糕,尤其第九章”,这同样是豆瓣中记录的话


幽灵代笔(Ghostwritten)》,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1999年著。方军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

去年底读了《云图》,所以这是第二本大卫·米切尔。就我个人而言,我欣赏短篇小说多余长篇。因为从精致和完美的角度去看,短篇小说无疑比长篇有着先天的优势。而从速度上讲,短篇小说可以让我在一班地铁上读完,不必过于牵肠挂肚。

关于米切尔这两本书,与其说是长篇小说,倒不如说是短篇小说集。米切尔有一种办法,利用伏线把短篇小说的故事串联起来,藉此把短篇小说集伪装成长篇小说。然而我以为这更像是某种讨巧的策略,因为这些伏线没有让故事发生“格式塔”的变化。抽离这些伏线,我对于这些短篇的好恶不会有什么变化。我想这是目前读到的米切尔唯一让我遗憾的地方。

当然绝不是说这两本书不值得一读。有一类作品,当你读完之后,你会根本不知道它们是如何被写出来的,你会疑惑这个作者到底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风景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圣山”、“蒙古”就是这样。

“你好,我是动物园管理员。”


结网——互联网产品经理改变世界》,王坚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

阴谋改行,就随便找了本书看了看。作为认真学习过软件工程的学术男,讨论一下“产品经理”这个概念的出现也是挺有趣的。从传统软件开发经典的瀑布模型上看,软件开发分为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五个阶段,所谓产品经理大概就touch需求过程和分析的一小部分。所以本质上产品经理应该对应传统软件开发需求分析师的角色。

这里的传统软件开发一般指“甲方-乙方”的结构。软件开发团队作为乙方,首先由需求分析师通过客户访谈、问卷等等手段确定甲方的需求,并将需求以需求文档的形式提供给软件分析(UP中的面向对象分析)部门,并协助分析部门生成粗粒度的软件概念模型(UML类图、界面原型等等),再进一步设计开发。

不过到了互联网软件开发,这个结构发生了变化:因为互联网软件开发不存在特定的甲方。互联网软件开发甚至和传统意义上的桌面软件也不同,后者一般由更加精确的用户群。互联网软件从一开始就面对极不确定的用户群。这使得需求阶段本就脆弱的客户访谈、问卷等手段几乎彻底失效。其结果是互联网软件的需求分析,与其说存在某种特定的方法,倒不如说仰赖需求分析师所谓的“互联网直觉”。

到这个地步,互联网应用的需求分析师和传统软件的需求分析师,从能力要求上讲,几乎成了两个完全不同职位。我猜想为了增加辨识度,人们援用了其他行业的一个职称来定义互联网应用的需求分析师。

从这个角度看“产品经理”概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为什么“产品经理”这一说法在近4-5年忽然兴起——这正对应Web2.0浪潮;以及为什么看上去产品经理没有针对性的能力要求——事实上传统软件开发就一直为需求头疼,互联网用户的泛化则使得需求分析彻底沦为了某种“哲学问题”。

大抵如此。


这个世界好些了吗——吴虹飞名人访谈录》,吴虹飞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吴虹飞在《南方人物周刊》的访谈结集。这一篇都挺好的。我大概说不出什么比书里的内容更好的话了,所以只能对书名吐吐槽。

这是07年的书,如果把书名看成一个问题,那么4年后,我只能说,这个世界大概好不了了。

“我以前喜欢在作品中建立另外一个秩序,用它来影射生活,但是现在我觉得,根本没有这样的必要。日常生活有很多奥妙,这个奥妙并不需要别样的方法来体现。”—— 格非


剑桥倚天屠龙史》,新垣平著,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

如果去掉那些玩票似的“三体”以及我党的包袱,这本书简直神了。我太喜欢关于赵敏和张无忌相爱的心理分析了。

“在和明教的斗争中,这一内在关系发生了转化。绿柳山庄战役无疑是一次可耻的失败;在武当山的计划也同样失败了;而最可悲的是万安寺的惨败。在一系列失败中,受到沉重打击的无疑是她作为一个成功的男性统治者的幻想中的自我认同。这足以把一个普通的男人击垮,但这一打击却只是帮助她粉碎了自己的幻想,而完成了她对自己心理的转型,让她作为女性的人格占据上风。由于被打垮的实际上是她父亲或者哥哥的内在投射,因此她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感到了复仇的快意。明教所击败的不仅是她本人,而也是她竭力想要认同的蒙古精英男性们。既然这种认同不可能实现,那么她宁愿选择和他们的仇敌一起毁灭对方,这里存在着一种变种的弑父情结。因此就产生了赵敏对张无忌的爱情:不仅由于这个男人有助于实现她最隐秘的愿望,也因为她的中国化教育让她作为女性的一面更容易认同汉人。而和张无忌的浪漫关系,让她充分释放了自己的被压抑的人格。现在她的权力欲只剩下了一点,就是对这个男人的控制,而我们看到了她是如何坚决地贯彻了这一点的。”(引自《赵敏:一部心理传记》,牛津,2002,230-231)


停滞的帝国(The Immobile Empire)》,阿兰·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1992年著。王国卿译,三联书店,2007年。

这本花了我3个月时间才断断续续看完,到中间我就完全不把他当历史书,完全当小说来看了。如果坚持看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现代小说讲的疏离、荒谬,并不是一些受迫害狂的妄想。它们是确实存在的。因为无论从清廷看马戛尔尼还是从马戛尔尼看清廷,我们都能发现彻头彻尾的荒谬

读完这本书,另一个基本上没有联系的想法是关于费米悖论的。其实费米悖论一直有一个很强的基于西方文明的假设,就是文明发展到最后一定科学的。实际上,仅仅以地球这个样本来看,除了希腊那一小块地方,地球其他文明没有哪一个可能走上科学的道路,也就更不要说发展出星际航行技术呢。那么如何能证明在宇宙中,科学文明是一个常见的选项呢。如果科学文明在宇宙中是稀疏的,那么费米悖论就不攻自破了。

我想从这个角度确实可以攻击到费米悖论,因为这个悖论始终在科学的范畴里讨论问题,却没有注意到科学以外的可能性。当我们不从科学,而从文化去重新考虑费米悖论,它看上去便不那么稳固了。


告白(告白)》,凑佳苗(湊かなえ),2008年著。丁世佳译,哈尔滨出版社,2010年。

说实话,我现在挺讨厌一出个变态最后就说是恋母情节作祟的。特别在一黑暗系的小说里恋母未免太阳光了吧。最差也得来个无理由犯罪才说得过去。所以我觉得停在第一篇《神职者》就好了,后面蛇足反而把整个故事冲淡了。

所以,不如看电影吧,有大小美女可以看,还省了时间。

“我的话到此为止。”


为他准备的谋杀》,蒋峰著,中信出版社,2011年。

蒋峰多少让我失望了。第一、二部分还是很四平八稳的套路。到了在路上的部分就开始脱线了,就算明知道是为最后那个团圆结尾做不伦不类的铺垫,也几乎搞不清楚人物的情感到底是如何发展的,篇幅还那么长。至于最后的结局简直让人崩溃,推理不是这样的呀。如果不给伏笔,最后就说所有人其实都是带头大哥的小弟,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被大哥控制,那任何故事里的任何人都可以在最后被指定成大反派。这是出人意料,但毫无公平性可言的……

另外就是如果一个角色死得很糗,但一开始就不要渲染得他很nb,让读者移情……

还有就是有必要搞得这么重口味嘛……


谈谈巴萨(二)—— 镜中恶魔

我把顺序调整了一下,先来写“镜中恶魔”吧。

———————————————–

上一篇中我们谈到巴萨的强大。不过在漫画里每个强大的超级英雄都会有一个超级对手:超人有卢瑟,蝙蝠侠有小丑。而巴萨,有穆里尼奥。

我以为关于穆里尼奥的最大谬论莫过于:“穆里尼奥是个战术大师”。事实上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无论在切尔西、国米还是皇马,每到关键时刻,穆里尼奥差不多总是在踢各种略有不同的4-3-3。是的,也就是巴萨最喜欢的4-3-3。

当我们试图讨论“巴萨-穆里尼奥”这组对立时,我们不能忽视穆里尼奥骨子里的巴萨基因。穆里尼奥从来没有因地制宜地为球队打造战术。他所做的——正像巴萨一样——只是把最合适的队员放入他构造的4-3-3系统中。如果回顾一下鼎盛时期切尔西的比赛,或者看看穆里尼奥联赛主场不败的骇人记录,你很容易发现穆氏足球同样以精确、可控、效率为目标。唯一与巴萨不同的是,穆里尼奥没有拉玛西亚这个大后方,所以他只能选择更加便宜的方式搭建系统——从防守出发。

不知从何时开始,防守成为了足球界的“二等公民”。一旦我们说一支队伍以防守立足,那么它很容易被贴上“丑陋足球”、“功利足球”的标签。与这种“丑陋足球”相对的自然是由“创造力的进攻”为核心的“艺术足球”。如果我们以创造力作为足球审美的唯一标准,那么足球防守的确是“反艺术”的。很早之前——至少从60年代的意大利链式防守开始,足球防守就脱离了“牛尾巴抢断”或者“单车铲球”之类的“个人英雄主义”,转而依赖阵型、协防、补位。换句话说,依赖于“团队足球”。

但是,如果从“团队足球”(或曰“系统”)的角度来审美,那么“进攻是艺术,防守是丑陋”这个命题却很难成立。事实上,“团队足球”同样是足球进攻的追求,甚至是一种高于“创造力”的追求。而如果以“系统”的精确、效率为审美标准,在巴萨之前,足球中防守更加艺术,进攻更加丑陋。我们认可巴萨足球,承认其先进,恰恰因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团队进攻足球”。巴萨的贡献在于其抹平了“团队足球”中进攻和防守的差距,甚至扭转了两者的地位。巴萨的进攻比几乎所有队伍的防守更加“团队”。

穆里尼奥无疑是明智的,没有拉玛西亚训练系统为依托,任何人不可能凭空创造出和巴萨一样的足球。然而巴萨的工程足球理念依然可能,这种可能性就孕育在防守中,孕育在防守足球一直以来对精确、可控、效率的追求之中。穆里尼奥构造系统的方式是将防守足球推进到更加纯粹的地步。于是我们看到了09-10赛季冠军杯半决赛第二回合,巴萨主场对阵国米的比赛。那可以算是一场平局——国米在70分钟里10人应战,而最后的比分是巴萨1:0国米。这大概是目前为止,巴萨工程足球和穆氏工程足球最巅峰的一场对决。除了梅西一次横向带球冷射以及塞萨尔对应的神奇扑救外,整场比赛就像在两只机器人组成的队伍之间进行。巴萨一如既往地控球、倒脚、套路进攻。而国米随着球位置的变化,不停地重新组织防守阵型,保证任一时刻所有常规的线路都被防守到。整场比赛表达出一种几乎完满的秩序。

所以这个故事是:穆里尼奥作为巴萨的敌基督降临。他按照巴萨足球的理念、逻辑、哲学将防守足球推演到极致来反制巴萨

除非能证明足球运动的本质中“进攻和防守哪个更优越”(我想任何证明都容易陷入更古老的关于“利矛和坚盾的悖论”),否则认可巴萨和穆里尼奥其中一方的足球,就意味着无法用逻辑的语言去诋毁另一方。因为两者拥有相同的本质:牺牲个人和创造力,以精确、可控、效率作为终极目标的工程足球。对一方的任何批评,只要不涉及进攻防守的优越性,都会被改头换面直接用来攻击另一方。比如,“蹲坑队”和“倒脚队”的说法同样是在批评工程足球的重复性造成的审美疲劳。比如,巴萨拥趸批评穆里尼奥用防守扼杀进攻的踢法“反足球”。然而这一说法的预设:“进攻优于防守”,并不是巴萨工程足球的最高原则。如果说穆里尼奥精确的防守扼杀进攻,那么巴萨通过倒脚实现对比赛的控制同样在扼杀进攻——两个系统中精确可控都是比进攻、进球更高一级的目标。事实上,穆里尼奥的队伍比几乎所有队伍——也许仅仅除了巴萨——更加团队,更加精确有效;换言之,更加“巴萨”。

我用“镜中恶魔”——这源自赫塔·米勒的同名结集,因为它最好地说明了巴萨和穆里尼奥的关系。

他们看到彼此,就好像看到了那个坐在镜子里的恶魔(The Devil is Sitting in the Mirror)。

网络文学在这里要受到歧视?

还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18565

问:网络文学在这里要受到歧视?

这里的都是明白人,更有一部分是所谓的精英阶层,我们不是一个档次上的,我喜欢网络文学,在这要受到歧视?

答:要讨论如何看待网络文学,那先要明确“网络文学”的含义。这个术语字面上的含义是“以网络为媒介传播的文学文本”。但是以如今网络的覆盖程度和文学的泛化程度,这个定义会使问题不可讨论。而根据目前习惯,似乎应该把“网络文学”理解为一种不准确的习惯用语——意指“起点模式”的网络小说。

如果对定义达成一致,接下来需要考察一下小说的目的。我作为业余读者理解的现代小说的目的包括:

  • 扩展叙事的可能性: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让人发现“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讲”。比如海明威、卡佛展示了留白在叙事中的魅力。比如,百年孤独那个玩弄时间的开头。再比如,我最近读略萨的《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其中略萨使用了一种类似电影中跳接的手法,使整部小说非常紧凑、有力度。
  • 探讨人内在的、本质的处境。这方面小说其实成为了哲学论述的一个形式。因为讨论复杂哲学概念时,以小说作为载体,虽然没有逻辑语言精确,但是更容易感同身受。玩得最早最直接的,大概是法国存在主义那帮人,比如《局外人》、《恶心》、《人都是要死的》等等。

以此为基础,回到网络小说的价值判断问题。

我先规避一下这个问题本身蕴含的陷阱:当一个所谓“歧视网络文学”的人企图评价网络文学时,他一定会被质疑“你是否读过网络文学”,以及如果“没读过你是否有资格进行讨论”。作为我个人来讲,我的确没完整地读过任何一部网络小说。我对起点文学的理解主要来自一些书店里的随手翻、部分二手资料(比如Apple.us的系列文章),以及一些对于起点商业模式的认识。我不否认这会使我的认知存在某些偏差。不过我也认为网络小说并不复杂,在理解其主要概念、类型以及商业模式之后,不难做出大致正确的判断。

我的个人观点是,起点模式小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以小说为目的的,而是(在起点模式下)以阅读人数为目的的——我们谈论网络小说的好坏时经常说的是:“更新频率”、“情节是否吸引人”、“太监与否”。这导致网络小说在叙事和接近真理的程度上不可能达到严肃作品的水准。叙事上,网络小说因为“更新”模式必然导致起点小说大量注水,过于频繁的更新也会使叙事方式模式化,这都是很自然的推理。而我在书店随手翻阅(比如“盗墓笔记”)的体验也印证这一印象。而网络小说不承担哲学的任务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它追求的是简单、直白,以及随之而来的尽可能多的读者。引用大量阅读网络小说的在读哲学博士 @陆丁 的文章中的一句话:

“读网络小说这么多年,我学会了一套与作为艺术的文学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常规的人物、文字、结构等这些因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更新:稳定的、迅速的更新,还有相对而言不那么重要的更新时段和频率。”

因此我对网络小说的总体判断是:网络小说在商业上是成功的。网络小说作为整体,反映了这个时代阅读的某些特征。但是针对每一部网络小说,以小说本身作为目的来衡量,其价值是有限的。

IT行业的一个类比是:我认可山寨机在商业上的成功。但如果以手机本身为目的,我认为山寨机只是权宜之计,不能称为严肃的、值得为之奋斗的东西,也不可能和iPhone、Android这些东西相比。

不过每个人阅读的动机是不同的。前面提到的@陆丁 选择阅读网络小说的动机非常有趣。他作为在读哲学博士,为了避免死于“石里榨油式”式的哲学阅读,选择把网络小说的阅读作为一种“逃避哲学”的方式。反过来,我自己作为一个搞IT的工科生,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我更愿意选择一些精致的作品。当然也会有人认为小说的目的就是吸引读者,因此网络小说代表了(至少在中国范围内)最先进的小说,那么“网络小说没有价值”、“阅读网络小说是浪费时间”的看法就对他构成一种歧视。但如果这样理解,那反过来说,认为小说就是“为吸引读者”的观点对于严肃的作品不也是一种歧视嘛?

因此,我想,如果不能求同,就存异吧。

谈谈巴萨(一)—— 工程足球

嘿,姑娘,你知道嘛?我有个朋友叫lobatt。他和我这种成天把“B”、“大爷”和“丫”挂在嘴边的人不同,用我自己的话说——非常“温文尔雅”。不过你也知道,北京有句俗话讲,“兔子急了还骂傻逼呢”。所以你看,他今天忽然就特不淡定地写了一篇包含三个“傻逼”、两个“牛逼”和一个“装逼”的文章

而这,都是因为巴萨。

姑娘,你肯定还听过北京的另一句俗话叫:“爱足球不爱姑娘”。所以,姑娘,你走吧,好让我接下来也谈谈巴萨。

———————————————–

除去82年的巴西球迷,如今的巴萨球迷大概是最喜欢称自己球队踢的是“艺术足球”的那部分人。不过那些反巴萨的球迷则把另一个称呼加到这只球队上——“倒脚队”。

如果我们把足球分为进攻和防守两部分来看,我们一般谈论“艺术足球”,实际是想讲“艺术的进攻”,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创造力”,或者说比赛中及时出现的、训练中不可能专门演练的动作以及思路。习惯上被称为艺术足球代表的是那些古典前腰——济科、齐达内、科斯塔、里克尔梅,他们能瞬间发现电视转播中的俯瞰视角都无法捕捉的线路,把球输送到致命的区域。比如科斯塔02年对波兰、冠军杯对皇马的那两次超过50米的直传。

从“创造力”的角度衡量,巴萨在小罗那个时代踢的也许是艺术足球——想象一下对切尔西的那脚捅射。但是随着小罗、埃托奥等人的离开,巴萨的进攻已经不再具备昔日的那种创造力。如今巴萨的进攻更多依赖一些演练的套路:阿尔维斯的后插上、哈维、伊涅斯塔带球前插后从肋部的直传、禁区前的二过一以及直传斜插。回忆一下,巴萨已经多久没有为我们贡献具备小罗那种创造力的进球了。哦,也许你会说几天前的梅西。原谅我,我只看到了天赋异禀的速率和极为普通的动作。

然而当失去创造力的套路巴萨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相信我们可以更容易抓住拉玛西亚耗费30年时间究竟发明了什么。套路永远不可怕,但巴萨一直在赢。这让我们注意到真正可怕的其实是,每场比赛掌握六成以上控球时间,限制对手进攻次数的同时,自己把各种套路演练上几十遍,直到对手疏忽大意犯下错误。

我想这才是巴萨在足球发展史上的贡献。巴萨构造了一个系统,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对球控制的系统。反复的短传(或曰倒脚)是构建这个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倒脚不仅仅保证了对球控制,还保证了队形几乎永远是合理紧凑的,紧凑的队形则进一步保证了一旦失去球权,以多打少的小组围抢可以立时展开。

这个系统的另一个优点是极大降低对球员特点的依赖。即便核心队员都很可能是可替换的部件——哈维?法布雷加斯。系统高于个人,球员需要的是熟练地做好螺丝钉,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转。这就是为什么拉玛西亚出身的天赋并不过人的青年——比如佩德罗,会比伊布、比利亚这些久经沙场的大牌在系统中有更好地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哈维、伊涅斯塔如此成就却不能获得金球奖——彻底融入这样一个系统后,个人作用极难彰显。反之梅西作为特例——当然可能是出于战略目的为系统增加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过多的不符合系统原则的突破使他不可避免地从系统中凸显。

所以与其说巴萨是“艺术足球”,不如说巴萨踢的是“工程足球”。巴萨足球最大的优势不是创造力,而是精确、可控、效率。我用系统来做隐喻,本身就说明这一踢法的工程特性。

然而艺术是审美的,审美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巴萨系统在审美上有很多缺点,比如精确性要求系统必须相对低速的运行,所以巴萨足球是慢速的。再比如非个人的精确、可控系统意味着巴萨足球是重复的。

我不知道巴萨球迷是不是工程师居多,不过我猜想真心以为巴萨是“倒脚队”的人不会是纯粹工程师,因为他们不欣赏精确、可控、效率的美感。而我作为非巴萨球迷,虽然曾经很欣赏巴萨的比赛,但现在我对不断的重复多少厌倦了——足球不该是不断扩展用脚操纵球的可能性嘛?还是说巴萨足球就是人类足球的界限了?显然,我甚至不相信这一界限存在。

但无论如何,从功利角度上讲,巴萨系统代表目前最先进、最强大的足球

强大导致嫉恨,而嫉恨导致非议。

这是后续一切的缘起。

———————————————–

此为三篇中的第一篇,后续会是“西伦敦蓝”和“镜中恶魔”,我写在这,只是怕自己会忘掉……

毕业后20W年薪 VS 清华大学博士 怎么选

题目是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平常在学校就经常劝各种师弟一心向善,别误入歧途。所以看到这种问题就不免花时间写一点。针对别人问题作答的好处是,时刻会考虑自己观点是否过于偏激,导致结论不可信。

计划中那篇“博士的贫困”一直没时间写,这算是暖身运动吧。

———————————————————————

问: 毕业后20W年薪 VS 清华大学博士 怎么选

答: 首先,我个人观点读博本身是一种“学徒性质的工作”。认为读博士只是在读一个学位的观点,是一种误解。读博士的本质在于你利用4-5年的时间,学习如何进行学术研究这一专业性工作。读博士的目的是让你在完成这一“学徒性质的工作”后,可以进入大学、研究院这种专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研究。

有一种谬误认为博士头衔可以让你在选择国企、政府等非研究机构的工作机会上拥有某种优势。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非研究机构中,博士的优势只源于头衔,而实际竞争中博士的学术研究能力并不在考察范围之内。因此选择非研究机构工作,意味着你用4-5年的时间只换取了一个头衔,你需要考虑这是否值得?另一方面,对于博士,真正好的非研究机构工作机会极为有限,竞争激烈,不是可以轻易获得。事实上,就我个人所知,大部分毕业的博士最终还是选择大学或研究机构工作,因此除非你有特殊的人脉或经历,否则选择读博,很大程度意味着你选择学术研究作为终身职业。

从这个角度,再来考察你的问题。我认为你问题的本质是:选择产业界工作还是选择学术研究工作。“20W年薪”和“清华大学”并不纳入考虑范围,因为基于我之前的分析,一旦你读了博士,你有极大可能是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短期的“毕业20W年薪”和“在清华还是北大读博士”并不重要。从长远角度出发,你的选择应该基于两点:

第一,你个人更倾向于产业界还是学术界的工作。学术研究有一套特有的工作方法,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如何提出解决方案,如何验证。这套方法来源西方,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对这套方法的铺垫明显不足。如果你选择学术研究,那么你需要考虑一下,你是否希望今后就以这套方式进行工作。我了解大部分人进入这一领域都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另一方面,产业界工作的优劣势也很明显,朝九晚五(或者更长),经常从事一些机械的、无意义的劳动(即使是智力密集型工作也一样)。但是门槛低,好介入。而很多时候也可以工作得很愉快。

第二,你如何在产业界和学术界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规划之间做出选择。总的来说,学术界的早期工资低、做到教授级别的淘汰率高,但是一旦做到教授,就意味着你这辈子衣食无忧。相反,产业界风险更低,但高级别工作和低级别工作的差异没有学术界那样明显。你要考虑收入产出以及风险收益的问题。

诚然,选择因人而异。但是当你在20多岁的时候,做一个长达4-5年,影响你一生的决定时还是应该慎重。多了解一些信息,多听听身边人的意见。最重要的,不仅要考虑一个决定让你得到什么,还要考虑这个决定让你失去了什么。我想会你最终会收获好的结果。

大门口的K

“对于他来说文学是神圣的、纯粹的、不可侵犯的、完美无缺的又伟大崇高的。”  ——朵拉·迪亚曼特(Dora Diamant)

1923年卡夫卡在波罗海边的厨房里遇到朵拉。他没有再返回布拉格,而是随着朵拉去了柏林,在她的陪伴下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1个月。

到了1924年的春天,卡夫卡的病情出现了短暂的好转。一天两人在柏林维茨尔街的一家书店里发现了那本《马戛尔尼勋爵的报告》——依据海伦·罗宾斯1908年发现的手稿整理出版。“修建过长城”的卡夫卡买下了这本书。在他的病情再一次恶化之前,他读了这本书,还为朵拉朗读了其中一部分。

朵拉后来曾透露,那段日子里卡夫卡写了一个故事,讲述一对传教士父子如何陷入中国皇帝制造重复和停滞。但除了朵拉再没人读过这个故事,显然它已经消失在卡夫卡的壁炉里了。

马科斯部分证实了朵拉的说法,他说卡夫卡那段时间本想写完《城堡》的最后一章——K因心力憔悴而死,并在死前获得了在村庄居住的权利。但卡夫卡在临终的病床上对挚友谈起,马戛尔尼的报告改变了他的想法,也许故事应该永远继续下去。马科斯说,这可能导致了卡夫卡没有完成那个故事——他来不及修改结局,所以干脆不让故事终结。

以上的很多都不是真的。不过卡夫卡的《城堡》确实存在,人们也一直在试着解读这座《城堡》。到底是个人与国家的对抗,是犹太人无家可归的写照,还是现代人作为“局外人”的不可摆脱的命运?

佩雷菲特的《停滞的帝国》综合了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报告和回忆录,附以朝廷的官方文书作为补充,藉此从18-19世纪的英国使团角度透视晚清中国。我断断续续话了三个月才读完这本书,本以为可以收获某些意想不到的有趣观点,可惜最终我只收到意想不到的枯燥,这种枯燥来源伴随马戛尔尼使团行程之中的巨大的无力感。

马戛尔尼的使团带着“商贸谈判”、“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目的前来。其时恰逢乾隆皇帝的寿辰,于是使团携带了工业革命最先进的制品(热气球、弹簧减震的马车)作为礼物。他们期望被这些礼物“震惊”的中国可以开放大门,进而转化为开放市场。他们没有料到的是“震惊”、“惊讶”甚至对夷人的事物表现出“兴趣”,在这个古老帝国的横贯几千年的价值体系中是不被允许的。

剩下的自然是那些理所当然的程序,天朝与外藩礼仪的冲突、朝贡与平等国家的矛盾。既然惊讶了欧洲人自己的科学成就甚至不能让中国人表现出冷漠和嘲笑以外的情感,奢谈“贸易”、“外交”只能是空中的楼阁。马戛尔尼的日记里自我催眠一般把朝廷表现出的每一点善意都幻想成对未来可能性的某种预示,殊不知朝廷官方的来往文书就把所有这一切归结为四个字——“怀柔远人”。

在读这本书后半部分时,我不断想起《城堡》:马戛尔尼是土地测量员,乾隆是西西伯爵,城堡办公厅主任和珅,徵瑞、松筠、长麟是巴纳巴斯的不同侧面,就连K那两个奇怪的助手都能和王和乔两个人对应到一起。而这本书就是在描写来自另一个文明的土地测量员企图进入中国这座城堡时所遭遇的“卡夫卡式荒诞”。

而当这本书中的文明撞击也被接纳入卡夫卡的城堡,我也开始相信《城堡》作为一个多重诠释的范本,卡夫卡在其中抓住柏拉图称为理念的那个东西,卡夫卡抓住了“冲突”以及由冲突导致的“荒谬”的理念,然后他用一个人和一座城堡将这个理念投射到一个故事中。这不是类似存在主义者所做的那种将某种哲学观点利用文学去表述,而是对一个不可言说的复杂理念的最精致的表述方式。所以你不能再用一个更简单的概念去规约这部作品,因为无论你把它解释为“局外人”、“父子冲突”或者“犹太人的处境”,你都等于把这一理念分有到一个具体的事物上。

你也因此发现,欧洲和晚清之间发生的一切,只是人和荒谬之间关系的反映。就像人们在面对荒谬时,先是试图把荒谬“常规化”——把荒谬解释为常规事务的不同表现;而当他们不能解释荒谬时,就开始把荒谬神化,认为那是神圣的、不可理解的——那正式伏尔泰、卢梭做的;最后当人们足够强大,强大到厌倦神圣的时候,他们就着手消灭荒谬。

于是,就这样,当我们扔掉《城堡》,贬斥其故弄玄虚、不知所云的时候,欧洲人打破了天朝的大门。

我的老婆

你看,是这样的。昨天在微博上看到别人开始传这个“内地女歌手马睿菈‘陪睡’天价一夜八万!!”的视频。

这视频里的关键点包括,“快的5万,包夜8万。”,还有“- 那像冰冰这样的干一下得多少钱呢? -反正她30-50万你肯定搞不定。”

晚上没事的时候,给lp看了这个视频。于是我俩先是用炒作论诛心一番,完毕lp的结论道:

“这一夜8万,那还不如攒一礼拜,弄一回范冰冰呢。”

哎,你说,李冰冰有多可怜呀……

在线代码着色

写论文或ppt的时候,偶尔需要贴一点代码。

早年用Ultraedit的时候就直接截屏。后来转到Vim之后,问题就来了。Vim的字体和文档完全不能搭,只好单独找地方着色,于是陆陆续续用过以下方案:

  • Eclipse,之前还偶尔用这大玩意,后来根本就不装了;
  • Google Code,svn过去让google染色。后来我觉得这样太sb了;
  • Quick Highlighter,online版本合用的只找到这个。可是每次都要提交到后台,刷页面很麻烦,支持语言种类虽然多,但其实完全用不到,于是放弃了;
  • SyntaxHighlighter,后来一直用。建个专门的文件,每次改这个文件,时间长了也不爽……

前两天写ppt时实在受不了了,今天痛定思痛,基于SyntaxHighlighter写了一个Online的。

有需要的就拿去用吧,http://qizhao.sakinijino.com/tools/sh.html

p.s. 目前在非webkit的浏览器下好像会重复下载brush的js,导致着色的性能问题。暂时没搞清楚原因,先凑合着吧。

你们再也不能说我没有主页了吧!

总被人批评,作为合格的Garbage Paper Generator,怎么能没有自己的主页呢!

所以,现在,我有了!http://qizhao.sakinijino.com

又及:那个,所有在页面顶上看到下面这张图的,

———-Ready? Go!————–

尼玛用的是chrome皮肤的ie6, ie7有没有!!!360浏览器有没有!!!搜狗有没有!!!!腾讯套套有没有!!!有没有!!有没有!!!!!!

尼玛知不知道就因为你用ie 6搞死多少淫!!!
ie 6的bug能出本书了,你懂不懂!!!浮动双边距懂不懂!!!居中不能懂不懂!!!盒模型懂不懂!!!懂不懂!!!!
不知道神马情况,一滚屏字都没了,google都google不出神马毛病有没有!!!有没有!!!!!

我就想用个HTML5的hash change event好不好!!!!不过是让单页面支持后退按钮好不好!!!我塔玛都是为了你好,好不好!!!好不好!!!!
尼玛爱用爱伊六!!!!我得拿iframe模拟有木有!!iframe真塔玛无所不能有木有!!!一大堆巨丑的判断分支有没有!!!基于巧合的编程有没有!!!有没有啊!!!!

草泥马。

尼玛好好看看上面那句话!!!!尼玛的浏览器过时了懂不懂!!!!!你懂不懂!!!!
安全!!!!!懂不懂!!!! 快速!!!!!懂不懂!!!!最塔玛重要的!!!免费!!!!你懂不懂!!!!懂不懂!!!!!不是只有三六零才免费!!!!懂不懂!!!!
价格便宜量又足!!!!!好不好!!!!!好不好!!!!!!

尼玛用着珂萝米皮肤的爱伊六的亲们!!亲们伤得起!!!我真伤不起!!!!!!

尼玛又及:尼玛谁咆一个的升级浏览器通知图片出来!!!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