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去了趟青海,所以九月的书评就推到这时才写完。上个月随着看书和电影,写了好几篇长篇大论,也许其中只是简单的道理。我故意写得长些,全做表达的练习而已。
《
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易中天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读完这本书那天,花了1个小时随便写了点,后来被staf君批评写得太潦草。其实那一篇是因为和别人争执,写出来一劳永逸的。若只对自己,这本书更多则是去魅的意义。“制宪”、“制宪先贤”,听上去神圣。所以幻想中,如美国宪法这等事物应该诞生于一群智者的优雅合谋——其中“优雅”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这本书,我读到的却是很赤裸的、规则内无所不用其极的人性私利。
“他们(制宪先贤)没有撰写过《建国方略》之类的伟大著作,也提不出什么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除了多少还能使用诸如三全分立、民主共和、公民权利等有限的几个词汇,他们好像也没什么政治理论、远大理想、主义主张,更谈不上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他们的自我感觉并不良好,对制宪会议能不能成事底气不足,还有人从头到尾一言不发,只管投票,滔滔不绝讲个没完的也主要是在讨价还价。”
然而想想他们所收获的。
《
一个人(Anthem)》,安·兰德(
Ayn Rand)著,1938年著。童音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
在图书馆里游荡时发现的。安·兰德早期作品,很短,只有8万字,有点寓言性质的小品文。这本书里,兰德构造了一个集体主义至上的反乌托邦。个人——连同表达“你、我、他”的词语——完全被抹去,每个人都用“我们”来称呼自己。然而小说主人公“平等7-2521”不甘于这种生活。他暗中“重新”发明了“电”,并希望将“电”交给科学委员会以造福人类——他后来为自己命名普罗米修斯。但他这种个性化的行为显然不能为集体主义的世界所接受。于是最终他和他的爱人(自由5-3000)逃入森林,并在遗弃的建筑物中重新发现“自我”的意义,成为新世界的亚当和夏娃。
兰德的一个基本思想是:集体主义招致灾难;个人主义引发繁荣。这个小品里,兰德主要在宣传她的思想,而缺乏必要解释。当然我们不能奢望如此短的小品能做多少,所以在此之后,还需要大量的阅读才能理解兰德所谓的“集体主义完完全全、确确实实、明确具体的本质内容”,以及“看清楚集体主义的逻辑内涵、集体主义以为基础的基本信念和这些信念最终将导致什么后果”。
小说的题目很有趣:Anthem,这是对平等7-2521这个普罗米修斯的赞歌。An them,A them,本书的译名就是《一个人》。
“她望着我,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爱你。”
《
历史拐点处的记忆——1920年代湖南的立宪自治运动》,何文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本书是作者何文辉博士的毕业论文,其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关注1920年前后的湖南联省自治运动。在我们的教科书中,这部分历史被简单地归总到“军阀混战”。读这本书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首先从立宪的过程上看,湖南立省宪分成两阶段。第一步是学者制宪,这个学者构成的委员会希望尽可能吸取西方经验,所以他们制定的是从学理上尽可能完美的宪法。第二步,主要由士绅构成的审查机构对“学者”宪法进行修改。这一修改事实上大大偏离了原始宪法的本意,而更符合士绅阶层的利益。
再从宪法实施的过程看,值得注意两点。首先,虽然宪法规定了议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未经启蒙的民众是无法有效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的。就我看到的东西,“民众未经启蒙”就是1840年来中国在每次政治转型的关头都走错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上,千年帝制的中国和从封建制走到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西方有着无法弥补的差距。即使到今天,这一差距仍然没有缩小(如果不是更大了)。但是,从本书中我们还读到,即使宪法设计存在先天不足,而且民众素质也不足以运行有效的民主,但一套议会和政府之间有制衡的制度,依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民的自由权利。
过去这一段我总以为开启民智是完成民主转型的必要条件。然而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数量以及中下层的生活水平,开启民智这一工作又是如此让人绝望。读完这本书,我倒是乐观一些。在某种从天而降的分权制度下,再借助社会的横向自组织逐步完成启蒙,也许才是更可行的途径。
“历史不应当被遗忘,除非对未来已不抱希望”。
《
局外人(L’Étranger)》,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著,1942年。郭宏安译,ePub电子版。
我们能否评论《局外人》这部作品呢?比如,在我读到的评论里常常看到用“冷漠”这个词来形容莫尔索。的确,《局外人》的开篇就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然而为此将莫尔索贴上“冷漠”的标签,不恰恰是如文中的检察官一样,用一个“局内”的价值观来衡量“局外人”,妄图用世俗的“逻辑”来解释莫索尔的“偶然”嘛?于是在每一次评论里,局外人的“非理性”行动和评论的“理性”逻辑之间,荒谬又一次诞生了。
“在我所度过的整个这段荒诞的生活里,一种阴暗的气息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从遥远的未来向我扑来,这股气息所过之处,使别人向我建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差别,未来的生活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实。 ”
《
纽约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保罗·奥斯特(
Paul Auster)著,1987年著。文敏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
保罗·奥斯特这本书写了一大篇在这里,所以不再多说什么了。
《
鞑靼人沙漠(Il deserto dei Tartari)》,迪诺·布扎蒂(
Dino Buzzati)著,1940年著。刘儒庭译,重庆出版社,2009年。
《魔法外套(Il colombre)》,迪诺·布扎蒂(Dino Buzzati)著,1966年著。倪安宇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
九月读了两部布扎蒂的作品,评价都是不是很好。短篇集《魔法外套》————除了一篇《艾菲尔铁塔》不错外——在我看来完全是水准下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想仗着“峰回路转”的结尾挽回分数,可惜这种技巧偏偏不是我喜欢的。像《无期徒刑》、《可怜的小孩》、《鲨》这几篇,所有张力全系最后那一两小段的“揭秘”,那么前面缓慢平淡又不能和结尾发生直接联系的铺陈实在意义不大。我觉得倒不如缩成微型小说算了——比如《鲨》的一个微型范本就是卡夫卡的《在法的门前》。
《鞑靼人沙漠》是看简介时被吸引的:“九月的一天早上,年轻的乔瓦尼·德罗戈从城里出发,前往巴斯蒂亚尼城堡服役。这个俯瞰着北方荒凉沙漠的古堡早已被世人忽视,生活空虚乏味。满腔热情的他渴望能够尽快与鞑靼人作战,建立功勋,证明自己和城堡的价值。然而鞑靼人却一直了无踪影。在漫漫无期的苦苦等待中,德罗戈的意志和生命被消磨殆尽。而此时,鞑靼人的进攻开始了……”。
本书前言中说布扎蒂最初将之命名为《城堡》,后来在编辑的建议下才改为现在的名字。布扎蒂被称为“意大利的卡夫卡”,可见《鞑靼人沙漠》实际上也就是另一部《城堡》。有人评价说这是一部“可有可无的小说”,用《城堡》+《等待戈多》就可以概括,所以只有填补意大利文学空白的意义。我觉得从文学史的角度这个评论说得很中肯。不过单从个人阅读体验上讲,这也不失为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卡夫卡的东西过于细腻以至于太难读。当初看《地洞》,我几乎得调动全部情感才跟得上卡夫卡的叙述。虽然看完很痛快,但实在太累了。其实《城堡》又有多少人真能读完呢?
相对的,虽然《鞑靼人沙漠》也许不如《城堡》细腻深入,但是它表达相似的意味,又比卡夫卡的作品好读很多。从这个角度上讲,读一读这本书也是很好的。
《
黒笑小説》,
東野圭吾著,2005年著。李盈春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
讽刺短篇集。个人感觉是东野圭吾的游戏之作,不过游戏之作能写到这个地步也见功力。个人最喜欢的是《又一次助跑》、《线香花火》、《无能药》、《临界家族》这几篇,其中的心理描写实在太生动了,笑过之后发人深思。此外《评审会》、《妄想症》、《显微眼》从奇思妙想入手,情节顺理成章又讽刺现实。《灰姑娘白夜行》是对童话的解构。《钟情喷雾》、《跟踪狂入门》、《不笑的人》写得有趣只是内涵不足。最后一篇《奇迹之照》倒是略有凑数的嫌疑。总之是个平均素质不错、可以一读的短篇集。
前四篇讲“编辑部的故事”——特别中间热海《击铁之诗》获奖那两篇,很有点对作家这个职业去魅的作用——反倒让人对编辑这个职业很好奇。另外,其中讲作家寒川五次入围都没获奖,想到东野大叔的直木奖,不禁莞尔。
《
谋杀与创造之时(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劳伦斯·布洛克(
Lawrence Block)著,1977年著。吕中莉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
布洛克早期作品,第三还是第四本——篇幅不长。整部作品如美式短篇小说教科书一般,连续的场面,第一次都是人物相遇、发生冲突、交流、解决。整个故事同构于每个场面。
八月读了《漫长的告别》,九月又读了这本,基本上知道什么是硬汉派了。肯定有人会觉得“马修”或者“马洛”萌死了。而对于我自己,偶尔看看也不错,不过不会大规模去读吧。
《
好兆头(Good Omens)》,尼尔·盖曼(
Neil Gaiman)/特里·普拉切特(
Terry Pratchett)著,1990年著。马骁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这书是当初看简介觉得有趣想读。后来看了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也是拿神话调侃),读完觉得一般,加上当当卓越都不卖,所以读这本的计划也放下了。这次去西宁路上把带去的书给读完了,怕回来的飞机上无聊,去书店随便逛逛倒是让我发现一本初版第一次印刷的。
故事本身不复杂,篇幅全仗和故事有关无关的段子。撇开那些段子,故事本身讲得一般。克鲁利的线头重脚轻(开始展得太开,结尾却几乎没起作用)、亚当的线正好反过来(没有性格铺垫,出场就起作用),读起来不免让人觉得突兀。至于女巫和猎巫者的线索则看得我不明所以,感觉完全是为了多讲几个笑话生加上去的。天启四骑士那几段倒是不错,所以后来尼尔·盖曼把这个扩成一整本《美国众神》……
这篇评论说“口感不错,营养一般”,总结很到位。
另外我开始看到亚当11岁的设定,还以为在调侃哈利波特,结果发现这本比哈利波特写得还早了7年……
下面摘抄了这一大段,因为看的时候笑死我了:
“这些(错版)圣经中包括《不义之人圣经》,这名字源于《歌林多前书》中的一排版错误,‘你们岂不知不义之人将承受神的国么?’;还有贝克和卢卡斯出版社1632年发行的《道德败坏圣经》,只因它少了一个‘不’字,将十诫中的第七诫印刷为‘可奸淫’。这里也有《宣告无罪圣经》、《蜜糖圣经》、《直立鱼圣经》、《烧焦十字架圣经》和其他珍本。亚茨拉菲尔有一整套,包括最珍稀的品种,就是1651年由比尔顿和史盖茨公司在伦敦印刷的那本。这是他们三次出版灾难中的第一次。
这本书通常被称作《他妈的圣经》。排字工人的一整段失误——如果可以称为失误的话——出现在《以西结书》第四十八章第五段:
2.挨着但的地界,从东到西,是亚设的一分。
3.挨着亚设的地界,从东到西,是拿弗他利的一分。
4.挨着拿弗他利的地界,从东到西,是玛拿西的一分。
5.他妈的,我受不了了。我烦透排字了。比尔顿师傅可不算绅士,史盖茨师傅就是个贪得无厌的南华克区工贼。我跟你说,像今天这种好天气,只要是有半点常识的人,都应该出去晒晒太阳,而不是一辈子困在这间该死的发霉旧工坊里。@*”AE@;!*
6.挨着以法莲的地界,从东到西,是流便的一分。”
《
我的奋斗》,罗永浩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厕所读物,很多内容都是网上已有的,看着玩吧。另外,随书给了老罗高校巡演的光盘。